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遊戲護兒跨國界 用遊戲化解距離助病童抗癌

慈善新聞網/ 2023.03.14 10:18

  在我們骨髓移植病房,出現了一個語言不通的孩子「丁寶」。丁寶出生四個月時因一場病發現罹患白血病,打亂了一家人的幸福喜悅及生活步調。母親一肩扛起在醫院陪伴丁寶抗癌的任務,父親負責昂貴的醫療費用,小小年紀的丁寶開始接受一連串打針、吃藥、化療及輸血治療,可惜治療反應不佳,唯一治癒機會就是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透過來臺移植成功的病友介紹,母親便背負著全家人的希望,頂著壓力,陪丁寶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

  在健保資源充裕、醫療水準高的臺灣,當一個人生病、罹癌,可依個別需求選擇醫療資源。隨著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臺灣醫療水準在亞洲頗受好評,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越南、菲律賓等來臺就醫的人數不斷增加。自 2018 年迄今, 由東南亞國家來花蓮慈濟醫院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個案從 16.6 上升至 28.6%,且兒童占其中的 58%,有逐年上升趨勢。我們也因此逐漸累積照護國際病童的經驗。

  當醫護團隊準備迎接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病童來治療之前,主治醫師會先展開視 訊診察評估,了解孩子的診斷疾病及治療成效如何。有時因病程進展難以捉摸,偶爾也會接到變化球;我們這些護理師,面對這群飄洋過海來臺治療的小病人,也會產生焦慮感,因為我們照顧的將不只是一個孩子,更多時候是他們全家。

  想到即將面對各國的民俗習慣及語言不知是否能溝通,於是開始著手準備常用的單字圖卡,執行後發現比手畫腳加上簡單的 google 翻譯,能與父母溝通,且互相親近。我們也努力與這群孩子的父母培養照護默契,有時還會因動作相同,相視而笑。當適應後,這些父母也會跟我們分享孩子生病前的樣貌及家庭日常。

  丁寶來自越南,現在四歲了,入住骨髓移植病房,無菌是基本要求,除了我們醫護人員,即使是他最愛的媽咪,要進病房,也必須從頭到腳穿著髮帽、口罩、 隔離衣、手套、鞋套,只剩下雙眼能與他對視,丁寶應該是覺得很陌生吧,總是會不斷拉扯大家的隔離衣、髮帽及手套等難以控制的行為。我猜,他應該是不懂, 「為什麼大家都要穿成這樣照顧我呢?」 丁寶時有哭鬧、抓傷及咬人行為出現,直到有一天,丁寶拿起病房內的叫人鈴, 對著它嘰嘰喳喳說了一串話後,此刻我們懂了,也許他想跟大家一樣。

  大家就動手幫丁寶裝扮,戴起髮帽與手套隔離裝備,他才滿意接受。透過角色扮演互相熟悉彼此,丁寶還主動與護理人員玩喜歡的槍戰及吹氣球遊戲。

  另一位 8 歲的二寶,生病前是學校的足球小將,同仁們就合力把移植室走廊空 間布置成足球場,輪番當起守門員及隊友,在病房放置手動式足球檯,邀請醫師們一同加入,希望藉由喜愛的遊戲轉移二寶的注意力,博他一笑,整個移植病房空間也因此充滿歡笑聲,舒緩了家屬的照護壓力及緊張。

  我們運用遊戲,拉近與病童的距離,減輕病童與家屬的焦慮、緩解病童對治療 時的抗拒情緒,提高治療配合度,陪伴度過辛苦難熬的造血幹細胞移植過程。

  2021年屬新冠疫情嚴峻時期,來臺灣接受治療患者需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待至隔離期滿後才開始接受院內詳檢評估。近年來我們陸續照護 4 位來自越南的病童, 年紀最小僅 4 歲,在這群跨國就醫個案中有 2 位母親僅會簡單的英文單字,因此醫護人員利用製作圖卡及簡單的英文單詞加上比手畫腳的方式,向父母說明治療流程及飲食限制,同時父母每天都重新接受新的資訊及學習挑戰;當孩子出現嘔吐、吃不下、發燒等狀況,提供個別性照護並安撫焦慮情緒,當出現病況緊急變化時,發現仰賴翻譯是不夠的,因此導致醫護人員陷入一種臨床困境,有時會出現無力感。

  在一次機緣中找到越南來臺求學的學生,用著親切熟悉的家鄉音,協助將較艱深的醫療處置用淺顯易懂的越南語述說,在幫助解決了病童的身體不適後,照顧者面對病情不安的壓力同時也得到安撫。

  面對不同年齡的孩童,我們可以藉由身心發展理論初步了解不同年齡層的發展思維,年紀小的相對單純容易親近,中年級的孩童較內向需要多一點時間相處。我們了解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特質後,與父母親討論,觀察孩子的興趣,投其所好,臨床輪班護理師盡量安排同一位來照護病童,增加熟悉感及信任感,建立良好的關係,選擇可以互動的遊戲拉近距離,鼓勵他們表達感受,共同擬訂個別化照護方式 及衛生教育,使其恢復健康。國籍不同沒關係,用愛照護,沒有藩離。

 撰文/李珍妮(花蓮慈濟醫院骨髓移植病房副護理長)本文為「志為護理」授權刊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