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創下10秒6的百米賽跑紀錄,被稱為台灣最速男的張啟震,來自大雅謙興堂張家。最近中科二期擴建計畫把他和他父母長眠的墓園也劃入徵收範圍,很可能面臨被迫遷的命運。(圖/取自網路)
作者/陳婉真
去年三月間,台中市區保留最完整的大雅謙興堂古宅提報為文化資產案,無論是列為古蹟或登錄為歷史建築,兩案都遭到台中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以15:0票全數反對而未通過,令關心文資保存的人士深感意外與遺憾。
因為,早在1992年,縣市未合併前,台中縣立文化中心便曾委託中央研究院,由許雪姬主持,以兩年的時間,調查縣內145棟民宅,完成一本《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的田調成果報告,那時它就有139年的歷史,至今已有170年了。興建年代比知名的國定古蹟霧峰林家花園還早,是中研院認定的台中縣最古老民宅;台中縣政府在宣傳摺頁上也都稱它為古蹟。看來縣市合併後,市府對於文資保存這一塊還要加把勁。
中科管理局副局長許正宗一行參觀謙興堂。張晴輝推測,此行不無深入了解張家家族史的目的。(圖/張晴輝提供)
想不到去年的文資審查後,事隔僅僅四個月,張家又收到台中市政府的公文,這次是台中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專案小組會議通知,內容是因為位於大肚山上台中高爾夫球場旁的張家墓園,被劃定為中科二期擴建案徵收範圍內,張家代表人張晴輝被邀請參加,並被要求只能陳述3分鐘。
同一個家族,生者費心保留祖先留下來的老宅,想申登文化資產遭到否決;現在卻連死者的墓園都被劃為中科二期預定地,面臨被徵收的命運,原本規劃可容納42人的張家家族墓園,本來以為可以入土為安的先人遺骨,都要遭遇到可能的迫遷,不知該遷往何處,令張家子孫張晴輝感嘆,居住在台灣,想要安安穩穩過一生還真難。
座落於興農高爾夫球場旁的張家墓園,最前方是張文德夫妻墓,後方左右兩方為張文德長子張啟震及擔任過大雅鄉長的三子張啟三家族墓。該區原是越戰期間張啟三協助徵收作為清泉崗機場用地,許多家庭被迫遷,想不到事隔70年後,葬在這裡的張啟三家族墓也面臨被迫遷的命運。(圖/陳婉真攝)
近年推動祖宅文資保存最力的張晴輝,早年僑居日本、美國等地,目睹日美等國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用心,因而決定退休後「告老還鄉」,致力於文史工作及張家祖厝的保存,無論是鄰近學校學生的校外教學,或有興趣前來祖厝參訪的團體,他都熱情接待並細心導覽,由於祖厝緊鄰中部科學園區,它成為園區附近最夯的景點,高科技與老建築互相呼應,毫無違和感。只是,因土地增值帶來家族對於祖厝的保存與否,意見更加分歧。
對於中科二期的擴建計畫,張晴輝說,為了地方的繁榮,大家都願意配合,這次的擴大都市計劃,連高爾夫球場都被劃入,然而,同樣位於球場附近的楊家墓園沒有被劃入,張家墓園卻要被迫遷,這令張家子孫頗感納悶與不平。
楊家墓園是指和張家同屬大雅區的老鄰居——興農集團楊天發家族的墓園,兩家都是舊台中縣相當有影響力的家族。張晴輝說:「楊家前掌櫃、已故楊天發先生是家父張啟三翁的執友, 因為家父有提供一些土地及公共關係,興農球場得以完成,楊天發有交待楊家後代,打球經過墓園的那一洞時,要向家父啟三公的墓園敬禮…。」
由張家墓園往前望過去就是興農高爾夫球場。球場創辦人楊天發交待楊家後代,由於球場的設立,張啟三幫忙很多,因此,打球經過墓園的那一洞時,要向張啟三的墓園敬禮。
談到張晴輝的父親張啟三,他曾擔任過台中縣大雅鄉鄉長,和妻子張賴淑美都曾經擔任過台中縣議員。張啟三擔任鄉長時代,正逢越戰期間,美軍為了運補需要,1954年,台美雙方在陽明山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當時美國尚未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其中具體作法之一是擴建台中市原有的公館機場為清泉崗機場,它成為越戰時期美軍最大的軍機維修基地。
這個計畫被稱為「陽明山計畫」,總共徵收了大肚山台地近1400公頃的土地。其中大雅鄉的土地徵收作業,就是由時任鄉長的張啟三負責主導,後來總統府特別頒發了一幀「陸海空軍褒狀」給張啟三。而台中(興農)高爾夫球場就是因當年徵收土地後,有一部分後來沒有使用,多年後由楊天發家族開發成為高爾夫球場。張啟三夫婦都埋骨於球場旁的張家墓園。
不過,張家墓園還有一門更早的古墓,是張啟三的父母親張文德及張朱蜜的古墓。
張文德在日治時期擔任大雅庄庄長,國民政府來台後,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指派為中彰投區首任農田水利會會長;張朱蜜逝於1955年,曾獲台灣省政府、 國民黨中央黨部、台中市政府等單位頒發模範母親獎狀,辭世後即葬於目前所在的墓地;張朱蜜先於張文德離世,當年她的墓碑上除了有刻「朱蜜媽」之外,同時在旁邊立碑,假刻夫婿「張文德」的名字,並用紅紙貼起來。20年後的1975年張文徳辭世,自然而然的安居於現今的墓地,夫妻鶼鰈情深,在民間傳為美談。
張文徳平生致力大台中地區的水利工作長達50年, 其間擔任水利會長達18年之久, 是全台灣任期最長的水利會會長,在任期間對大台中(中彰投)的農田水利灌溉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以農立國的年代裡使農作生產穩定增長,為民生國富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文德育有八個兒子、三個女兒,其中長子張啟震1938年在東京參加日本全國運動大會時,跑出100公尺10秒6的成績,被稱為台灣最速男,他所創下的紀錄維持了三十多年才被打破。張啟震也長眠於此。
位於興農高爾夫球場旁的張家墓園平面示意圖,總共可容納42人。家族對於墓園的整理非常用心,一年四季都整理得很乾淨清爽,可見張家人對這塊風水寶地的重視,卻因為中科二期擴建計畫 ,即將面臨被迫遷的命運。(圖/張晴輝提供)
至於曾任台中縣副縣長及台中市副市長的張壯熙,則是張文德的眾多孫子之一(如果張壯熙現在還擔任副市長,或許他阿公阿嬤的祖墳就不會被迫遷了…)。
張晴輝回憶起祖父張文德,就想到1955年他4歲時,右大腿膝蓋部位患了惡性「狼瘡腫瘤」,黃白液不斷湧出,情況很嚴重,西醫診斷後說要截肢才能保命。張母哭哭啼啼不知如何是好,祖父知道後告訴母親,聽說彰化田中有位「赤腳仙」能用「田土」治好狼瘡腫瘤,於是母親乃背著他從大雅到田中求醫。
張晴輝說,患部在裹覆田土約2-3次之後就消腫,後來慢慢就好起來了。母親常常告訴他,一定要記得祖父的恩澤,讓他免於截肢的命運。張晴輝說,後來有藥學專家告訴他,田中的黏土應該含有比較豐富的抗生素,剛好就治好了他的膿瘡。
台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無數房地所有人常要被迫面臨搬遷,小則一家一戶,大則整個村莊的人全部被迫遷村。
2010年間發生於苗栗的反區段徵收、反迫遷抗爭,起因於新竹科學園區用地飽和,擬擴大徵收,而引發一連串的抗爭,社運團體甚至提出「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的口號,多次北上凱達格蘭大道抗議,其中許多人後來也成為2014年太陽花運動的參與者。太陽花學運是近年來最大的社會抗爭事件,相當程度是促成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推手。
中科二期擴大都市計畫圖。左方右上角標示墓地處即為楊家墓園,該墓園並未列入徵收範圍。(圖/張晴輝提供)
這張圖看得更清楚,左上角是不徵數的楊家墓園;右下角是即將被徵收的張家墓園。(圖/張晴輝提供)
由於發生在全台各地的迫遷案例多到不勝枚舉,台灣人權促進會還曾和反迫遷連線合作,出版一本《反迫遷手冊》, 2017年,反迫遷連線並利用政府邀請專業人士到台灣審查兩公約執行情形時,特別請前聯合國居住權特別報告員(2000-2008) Miloon Kothari先生,於審查後多留幾天,在北中南各地舉行演講及座談。
也就是說,迫遷雖然是都市發展無可避免的現象,但它其實是違背憲法,甚至是違反聯合國人權兩公約的,政府在處理時不可不慎重。
尤其對於台灣人而言,一般深信祖先的風水寶地可以庇蔭陽世子孫,因此,在處理墓地的遷葬問題更不能不謹慎。
台中科學園區管理局曾於2006年發行的簡訊刊物中,稱大雅謙興堂為大雅區最著名的觀光景點;2022年7月14日,並由管理局副局長許正宗率隊參觀謙興堂,可見科技與文化不僅不相衝突,更能擦出漂亮的火花。
生於清代,歷經日治及國民政府時代,畢業於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曾任大雅庄長的張文德畢生從事公職,本圖與下圖為他一生的事蹟與獲獎紀錄。(圖/張晴輝提供)
那麼,假如興農球場旁的張家墓園也能保留,不只是對張家先人對社會貢獻的肯定,更是對在地歷史文化的尊重,讓科技與人文並重,是擦亮台中文化城招牌最好的示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