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臺大雲林分院心身醫學中心在領域的研究十年有成,不僅於2022年得到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肯定,近期與臺大新竹分院廖士程主任等人共同發表的研究,顯示「身體症狀障礙症」約5%的盛行率,顯示在台灣相當常見,有女性比男性略多,以40-50的年齡層盛行率最高。常用「自律神經失調」來描述身體不適感,生理檢查未明確異常的狀況。實際上,「自律神經失調」接近俗稱,醫學的診斷用詞從精神科的觀點,診斷詞彙為「身體症狀障礙症」「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症候群」、「腸躁症」等,都屬於常見的功能性身體症狀診斷。
馬惠明院長表示,精神醫學部在黃偉烈主任帶領下,投入功能性身體症狀、身體症狀障礙症的臨床服務與學術研究,已有十年,也引領學弟妹杜昭瑩醫師、馬家豪醫師等人在各方面均取得豐富之成果。此一主題於精神科屬於「心身醫學」範疇,即探討身體與精神現象關係的學門。在前述基礎下於2020年成立「心身醫學中心」,期望對臨床與研究需求做更佳之整合。
黃偉烈主任表示,「身體症狀障礙症」或俗稱的「自律神經失調」,較簡單的理解方式是大腦特定區域過濾身體雜訊的功能異常。來自身體的各種訊號進到大腦,在健康人較不重要的訊號會自然被大腦過濾掉,不會明顯察覺不適的感受。因為過濾功能的缺損,導致身體訊號不舒服的感覺,生理檢查沒有特別發現。病患越注意這類的身體不適感,並伴隨相關的擔憂、焦慮,越可能會造成困擾放大或持續。
黃偉烈表示,在研究層面心身醫學中心與新竹分院廖士程主任等人近期發表的研究,顯示「身體症狀障礙症」,有約5%的盛行率,女性比男性略多,以40-50的年齡層盛行率最高。研究指出,病患自律神經活性的特徵,是受到腦部功能的影響;前扣帶迴是過濾功能欠佳的關鍵腦區;臨床上根據健康焦慮的程度與易怒等特徵,對此類疾患加以分群;疾患和憂鬱焦慮的共存傾向相當高,憂鬱共病的治療會是症狀改善的重要元素。成果發表在「亞洲精神醫學」、「精神醫學研究」、「心理治療與心身醫學」、「綜合精神醫學」等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期望心身醫學中心的下一個十年,深入理解疾患的腦部基礎,發展有實證支持的治療方式,讓身體症狀所苦的病患,得到更完整充分的幫助。
馬惠明院長表示,心身醫學中心成果豐碩,臨床上常聽到病患的正面回饋,也讓其他專科處理上有些棘手的狀況,得到妥善的診治機會。在研究上,團隊的量能非常豐富,有數十篇國際期刊論文發表,以此類主題而言,已經是國際上具有能見度的學術單位。對於中心未來的發展,有很高的期待,期望透過研究讓越來越多民眾能夠更察覺自己的身心健康,心身醫學中心有關於腦部機轉、治療模式的研究在進行。(圖/記者蔡鳳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