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scool 小林村 高雄停水

小心皮膚癢警訊!類天疱瘡「好發長者」易靜脈栓塞 服用1藥恐增加風險

eNews新聞網/江宜潔 2023.03.07 12:19

「類天疱瘡」是老人最常見的自體免疫水疱疾病,會出現皮膚搔癢、水疱、破皮等症狀,需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治療,嚴重時則需時常住院用藥與照護傷口,這不僅造成家人照護上沉重負擔,病人生活品質亦會大受影響,且若控制不佳,甚至還會造成嚴重感染或死亡。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類天疱瘡」會導致皮膚搔癢、水疱、破皮等症狀。(圖/台北榮總提供)

台北榮總皮膚部光化學治療科吳貞宜主任表示,「類天疱瘡」常發生於臥床老人,且伴隨有多重慢性病、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等患者,台灣每年新發個案約一千人,而隨著人口老化,近十年來罹病人數則增加兩倍以上。

北榮皮膚部團隊研究證實,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等皮膚長期發炎的疾病,以及癌症中的神經性腫瘤,會增加「類天疱瘡」發生之風險,且首次被發表於文獻上。此外,此類病人常合併有糖尿病,在糖尿病用藥中,二肽基肽酶-抑制劑(DPP4 inhibitor)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增加兩倍多「類天疱瘡」之罹病風險,至於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 inhibitor)則是糖尿病用藥中的安全選擇。

新聞圖片

▲「類天疱瘡」是抗體攻擊皮膚所致,最終造成水疱產生。(圖/台北榮總提供)

研究團隊同時發現,「類天疱瘡」患者會增加靜脈栓塞的風險,而在治療上,口服類固醇的使用量與感染率有正相關,也就是使用越多口服類固醇,發生感染機會就越高,所以希望在水疱控制的情況下,應儘快減少口服類固醇的用量,且若能配合使用免疫抑制藥,則可減少患者死亡率,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許多皮膚醫學頂尖期刊(BJD、JEADV等)與全世界分享研究成果,提供臨床醫師治療照顧準則。

新聞圖片

▲「類天疱瘡」罹病人數逐年上升。(圖/台北榮總提供)

北榮對此分享個案,一名69歲男性先前皮膚出現搔癢紅疹,以及大小不一的水疱破皮,經皮膚切片與螢光檢查,確定罹患「類天疱瘡」。住院期間,除口服類固醇外,患者也同時使用多種免疫抑制藥來控制水疱產生,並持續大面積破皮傷口照護,結果發現病人合併有糖尿病,正服用二肽基肽酶-抑制劑的抗糖尿病用藥,這會增加類天疱瘡風險。

在與新陳代謝科醫師討論換藥後,院方已持續追蹤患者5年,目前病況控制穩定,口服類固醇也降至最低劑量,僅需每3個月回診一次即可。吳貞宜主任表示,北榮皮膚部每月平均治療5位「類天疱瘡」住院患者,每人次住院天數約15天,常需與傷照師、營養師合作,提供跨專科、跨團隊全方位治療照護,並持續精進研究,期盼能找出致病機轉,提供最佳治療與照護品質。

更多eNews報導
4歲女皮膚突泛黃!爸媽以為肝臟出問題 送醫竟是「葉黃素吃太多」
以為要死了!波音737慘遭「鳥擊」機艙狂冒黑煙 乘客尖叫影片曝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