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謝國樑 6寶媽 磁暴

復健醫學結合科技開發新治療儀器獲獎!助偏癱患者把握黃金期提高復健療效

Heho健康網/趙乙錚 2023.03.05 13:29

台灣復健醫學的發展世界上有目共睹,進年來醫療能量之產品轉譯在復健領域已開花結果,今日衛福部長薛瑞元與健保署長石崇良於台灣復健醫學會年會頒奬卓越研究奬,二位獲奬的復健科醫師皆以開發新醫療器獲奬。

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隨著人口結構改變與疾病型態變化,復健醫學肩負的任務非常明確且重要,在技術與科學的創新,將研究成果轉變為產品推展到國際,是台灣很大的成就。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也表示:「國人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加,復健醫學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健保統計,去年接受復健醫療服務的病患將近 275 萬人,如何因應民眾的需要,如何在黃金期做好的復健,減少後續長照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醫療與科技結合是趨勢,帶來更貼近民眾需要,更有效率、有品質的照護方式。」

上肢外骨骼復健機器人—鏡像手

中風後所伴隨的肢體偏癱多造成日常生活功能障礙,亦形成社會與家庭的重大成本,是現代社會的疾病後照護的主要議題之一。中風後的手功能恢復特別緩慢且複雜,復健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輔助。應用科技輔助復健活動的執行已是全球共同的發展方向,科技設備的導入,可以拓廣訓練病人適用的能力範圍,個人化且豐富化訓練計畫,並協助病人高度重覆操作復健動作。

林口長庚復健部部長裴育晟醫師,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常年致力將神經科學新穎理論應用於臨床復健上,裴育晟以開發「鏡像手」(MirrorHand)產品獲奬。

鏡像手為外骨骼機機器手,利用雙手同動的機電原理,讓病人左右側大腦得以協調工作,改善中風病人之手功能。因具有特別之療效,目前已於國內 20 餘醫療院所使用,亦取得美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之查驗登記,大規模在國外銷售,是台灣復健醫材開發的成功典範。

裴育晟表示,鏡像手藉由健側手控制患側的機器手操作真實物品、建立有感受的治療情境。他說:「更重要的是,此治療技術使用病人的左右手協同操作機械手,可以讓大腦的神經活化,大幅提高復健的療效。研究發現,如果在 6 個月內進行雙側協同復健,效果非常好,訓練 1 個月可以讓原本不能移動物品的病患變成可以完成動作,如果在 6 個月後才開始復健,效果大概只有一半。」

首創專為偏癱病友設計的類自行車

台灣目前因中風導致偏癱的病友,保守估計有 30 萬。偏癱的病友因為行動不便,難以從事全身性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長期嚴重缺乏全身性運動,引起肌肉萎縮、心肺功能退化、產生負面情緒、升高再次中風的風險。因此,有需要為這群病友發展適當的全身有氧運動。

為了讓中風導致偏癱的病人得以進行心肺運動訓練,土城長庚復健科主任黃書群醫師發明了「踏步車」,讓使用者在模擬踏步的過程中,運用自身力量四處輕鬆移位,快樂帶來的正增強作用產生高復健順從性,兼顧體能和步行訓練,世界上第一台專門為偏癱病友設計的類「自行車」,申請美國發明專利獲准後,也預計於今年在國內量產。

黃書群說:「有些偏癱患者可以依靠拐杖緩慢行走;有些偏癱患者則完全倚賴輪椅行動,他們在一般輪椅上僅依靠單手抓握輪圈推進、單腳控制方向,這樣的作動方式移位緩慢且長期使用增加肩膀受傷機率,不符合人體工學,患側也容易產生習得性廢用。」

黃書群主任的臨床研究發現,以健側肢體帶動患側的踏步運動方式,幫無法行走的中風偏癱病友進行復健訓練,每周 3 次,在訓練 12 周後,心肺耐力即有顯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活化、凝血酶生成和發炎細胞激素均有下降,顯見運動訓練帶來的抗血栓和抗發炎好處。

由於中風偏癱病友的活動量長期嚴重缺乏,一旦開始運動,其帶來的好處是快速而明顯的,對於預防再中風和心血管疾病實不可或缺。論文刊登於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指標官方期刊,並獲頒 2023 年台灣復健醫學會卓越研究獎。

台灣復健醫學會鼓勵所有行動不便的身障病友,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全身性運動方式,且形成持續的習慣。切莫因為肢體活動受限而過著坐式生活,少動日子久了,必定招來各式疾病。如果病友找不到可長可久的運動模式,建議跟您的復健科醫師諮詢。

圖、文/趙乙錚

延伸閱讀:

腦中風後偏癱怎麼復健?視覺回饋技術提升復健成果!

光靠電療刺激沒用!腦中風復健犯三大錯誤小心「越練越退步」

腦中風患者最怕失能!「科技復健」有助活化大腦神經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