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心臟不適求診的人變多,根據醫師觀察,這段時間猝死的人數比往常多5倍左右。心肌梗塞會造成血管阻塞導致心臟不正常收縮甚至心室破裂,如果情況嚴重連急救都來不及,近期更有長期跑馬拉松的民眾突然倒地險猝死,青壯年也千萬不可輕忽先天因素。
心因性猝死的定義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死亡,猝死的患者有8成為冠狀動脈疾病引起,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陳玠宇醫師提醒,如果平時就有胸悶、胸痛情形,且症狀越來越嚴重或者是頻率越來越高,且伴隨疲倦、冒冷汗、喘不過氣、心悸、昏厥狀態,都可能是猝死的徵兆,一定要非常留意。
陳玠宇醫師說明,心律不整有分良性、惡性,良性有像是心悸、胸悶,但不一定會有猝死風險,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二尖瓣膜脫垂,女性比率較男性高2~3倍,門診有不少女性有這樣的情形,有些會合併心律不整或暈眩狀況。
馬拉松健將昏倒幸好電擊救回一命
另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是陣發性心室上頻脈(PSVT),主要是因為心臟多了一條不正常電路,會產生類似迴旋般的心律不整,通常會以藥物治療,如果無效就必須要做電燒手術。這種天生性疾病不一定到老年才會發病,青少年或者中壯年發病也不在少數。
陳玠宇醫師表示,門診近期有一名30多歲年輕男性,平時身體生理數據都正常,結果在跑馬拉松持突然昏倒,就醫發現為先天性心臟病「布魯蓋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幸好以電擊整流即時救回一命。陳玠宇醫師說明,此項疾病男性為女性8~10倍,主要為基因造成,會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甚至有猝死可能。
陳玠宇醫師說明,台灣不少年輕男性猝死都與「布魯蓋達症候群」有關,另外也有運動員常見的「肥厚性心肌病變」,因長期心臟肌肉有肥厚情形,在運動時心臟急劇收縮導致心臟出口狹窄影響血流而可能導致猝死。
心臟問題「是否致命」,必須要透過醫院檢查臨床判斷。陳玠宇醫師解釋,惡性常見病症為心室頻脈(VT)與心室顫動(VF)。心室頻脈(VT)是心室收縮過快,導致血液輸送出問題,心室顫動(VF)則是心室為無效且不規律收縮,因此會導致心臟的血液無法打到全身,一般心肌梗塞的心律不整而猝死,多是因為這兩個情形造成。
即便是良性的心律不整,有些年輕人或者是中壯年體檢時發現心電圖多出了心房與心室的一條異常的傳導組織的「WPW症候群」,也可能導致晚年更嚴重的心律不整,或者合併三高問題誘發心房顫動,陳玠宇醫師也建議如果有徵兆或持續不適,還是要提早就醫治療。
心肌梗塞不只CPR,調節心律也是救命關鍵
另外陳玠宇醫師指出,當有猝死可能性的心肌梗塞發生時,除了CPR之外,還必須要有電擊器AED來矯正不正常的心律,這是因為單純靠CPR是無法讓心臟電流恢復正常運作。
目前在心律不整治療上,可透過「心臟電氣生理檢查」 評估是否有植入心臟去顫器的需求。植入心臟去顫器是阻止猝死的方式之一,不過也要評估看是否適合患者。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電生理學科主任柯文欽說明,心臟整流去顫器目前健保給付的適應症為:一、嚴重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導致猝死可能或昏迷、二、反覆發作之持續性心室頻脈、三、高危險性心臟血管疾病,如曾經心肌梗塞併左心室射出分率\<=40%,肥厚性心肌症,擴張性心肌症,且合併心室快速不整脈者、四、高危險性心臟遺傳性疾病,且合併心室快速不整脈或合併猝死症之家族史者。
柯文欽主任表示,傳統的心臟去顫器的電極導線是經由鎖骨下靜脈植入於心臟中,皮下心臟去顫器的電極導線則是經皮下植入於前胸皮下,電極導線不會進入到血管與心臟中,可避免這方面的併發症,適用於較年輕可能要更換多次去顫器的病人,或是沒有適合靜脈通路到心臟的病人。
不過經皮下心臟去顫器只具有電擊去顫的功能,無法當心臟節律器使用,也沒有快速放電終止心室頻脈的功能,因此不適用於心跳太慢需節律器的病人,或是快速放電就可以終止心室頻脈的病人。裝置時需全身麻醉,目前健保並未給付。
安裝心臟去顫器者要注意遠離有強電磁場的環境以外,也要隨身攜帶心臟去顫器識別證,以便過安檢或是其他就醫安全考量,另外最少每半年也應回診檢查裝置運作情形。
陳玠宇醫師也提醒,心臟疾病相當複雜,不同年齡層與生活作息導致的因素也不同,如果平時就有胸悶等不適,或者有家族史,都應該提早檢查找出問題,防止猝死發生機會。
平時心臟健康可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聽診來檢查,若懷疑有心臟疾病問題,可進階以24小時心電圖、心臟事件記錄器、運動心電圖、電腦斷層等來判斷是否有進一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