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就是渴望被認同,但是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只會帶來反效果,例如不敢跟朋友、家人說出真心話,進而迷失自我價值。日本心理學博士榎本博明於《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一書中,運用心理學、社會現象進行實例剖析與說明,幫助讀者掌控並善用「認同渴望」,取得自我與他人的平衡。以下為原書摘文:
自我揭露的矛盾
為了不被認同渴望牽著鼻子走,和身邊的人說出真心話很重要。只有在坦誠相待的關係當中,認同渴望才能獲得滿足。需求獲得滿足後,即不具備激發行為的動力,自然也就不會再被認同渴望所左右。
問題在於我們常常很難建立起坦誠相待的關係——「想要率性地做自己,但又覺得害怕」這種心理會不斷作祟。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矛盾。
自我揭露,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坦率地傳達給對方,被視為是心理距離的指標。根據相互了解的程度,可以看出兩個人心理距離的遠近。如果你不習慣社交或缺乏自信,通常也較無法大膽地自我揭露。因此,很難建立起親密的關係。
延伸閱讀:
身邊藏著「消極負能量」嗎?諮商心理師建議留心「這4種朋友」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對於自我揭露猶豫不決呢?針對人會克制自我揭露的主要原因,我從調查的結果當中,得出以下3項因素。
第1項因素是擔心破壞現有關係的平衡。這可以說是反映出了一種心理恐懼——害怕破壞現在愉快的氣氛,也害怕和對方深交之後造成傷害或被傷害。具體而言,所指的是以下這些想法:
- 當時的場合和氛圍不適合向對方敞開心胸。
- 我想要的是不要太沉重,輕鬆愉快的關係。
- 我不想貿然深入,造成傷害或是被傷害。
- 我討厭自己所說的話被洩露給其他人。
延伸閱讀:
朋友成就好高⋯我到底在幹嘛?醫師教你轉變「這思維」擊退不安感
第2項因素是對於深度相互理解帶有負面情緒。這可說是過度誇大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差異,於是在對於與他人的相互理解上,反映出悲觀態度的心理。具體而言,所指的是以下這些想法:
- 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 把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告訴別人也沒有意義。
- 彼此之間沒必要那麼深入地了解對方。
- 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彼此在對於事情的看法、想法和敏感度上皆有所不同。
第3項因素則是對於他人的反應感到不安。這種反映出對於他人反應感到不安的心理,舉例來說,內心在意不知道他人是否會對自己的言論產生共鳴,或者討厭被人嘲笑說自己小題大作等等。具體而言,所指的是以下這些想法:
- 不確定對方是否也有同樣的想法,因而感到不安。
- 不想讓他人覺得自己把無聊的事情看得太嚴重。
- 想要避免意見對立。
明明有想要親近的對象,卻又不敢敞開心扉,難以縮短心理距離的人,就是抱持著類似第1因素和第3因素這樣的不安心理。因為抱持著這些想法,讓他們很難坦率地敞開心房。
你能對朋友說出真心話嗎?
我們針對約150名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詢問他們是否會向平時經常聊天的朋友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結果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很難向朋友坦誠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們所提出的理由都符合前述3項心理因素的其中之一。可以看到的典型反應如下:
因為在意對方的反應,不願意談論自己的隱私和內心世界。對於自己的意見也沒信心,擔心會嚇到對方,所以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想跟朋友說真心話,但一想到朋友不會理解的時候,就無法說出口。畢竟說真心話也是需要勇氣的。
在意周遭人的想法,要說出自己的想法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會太在意對方的想法。很羡慕能夠直接說出自己想法的人,認為如果不是相當有自信的人,應該是說不出口的。
害怕被朋友孤立,也擔心萬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別人不同,該怎麼辦,所以很難明確說出自己的想法。無法把自己的想法坦率地告訴朋友。果然還是因為害怕被討厭。擔心萬一意見不同,會影響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關係,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意見也不敢輕易說出口。
認為能說出自己意見的人是極少數。有時候也會配合現場的氣氛,說出讓對方高興的意見。會思考如果說出這樣的言論,會不會害對方心情不好,或者因顧慮到對方的感受可能跟自己不同而難以開口,在這些想法之下,開口之前總再三反覆斟酌。
由此可見,害怕破壞目前的關係,或因為太在意對方的反應而不敢明確地說出自己的意見——這算是許多年輕人共通的心理。
事實上,不僅是你,對方很可能也覺得彼此之間只說些無關痛癢的話,這樣的朋友關係稍嫌美中不足,希望能更加坦率地談論各種事情。可惜,雙方都沒有勇氣主動邁出第1步。這種情況所潛藏的心理因素,就是前述3個因素當中的第1個因素「擔心破壞現有關係的平衡」和第3個因素「對於他人的反應感到不安」。
(本文摘自/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如果這樣在意人,你會累的!/方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