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癌症當中發生率最高的癌別其實是「乳癌」,遠高出第二名大腸癌 1.8 倍,且單以女性乳癌來看新案數就有 15,259 人,且還在逐年攀升當中,高雄醫學大學乳房外科施昇良主任坦言:「疫情解封後乳房篩檢人潮回流,預估接下來 1-2 年乳癌發生率有機會再出現一個小波段上升。」
乳癌不只發生率提高!標準化死亡率上升20%
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蟬聯 18 年第一,即使這三年因為疫情檢數量減少約 1 成,但乳癌的標準化發生率還在持續上升,這些未篩檢的人流有機會在這幾年開始慢慢回流。
但醫師真正擔心患者因為延緩確診,有可能提高死亡率,根據 109 年國健署統計乳癌患者有34.2% 是在第二期確診,一旦期別越往後預後、死亡狀況較差,乳癌雖然不是女性癌症死因首位僅排名第 4 位,但死亡人數從 84 年的 918 人,105 年已增至 2176 人。近 16 年來,標準化死亡率上升 20 %。
7-8 成確診乳癌患者從未做過乳房篩檢
台灣的乳癌死亡率一直是高於美國,施昇良指出關鍵:「從臨床經驗來看,7-8 成確診乳癌的患者,過往都沒有進行過乳房篩檢,都是等到已經到有很明顯症狀才前往就診,並未藉由乳房攝影來及早發現。」
雖然政府已補助 45-69 歲婦女 2 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但是統計下只有 4 成的婦女願意做檢查,其中有 6 成的婦女仍不願出來篩檢,可能與本身對健康認知、健康識能、健康素養有關,但必須正視此議題,因為隨著生活習慣與飲食型態的改變,施昇良認為:「對應國外的文獻,乳癌發生率確定還是會增長,根本沒辦法預估高峰在哪。」
尤其台灣乳癌與歐美國家最大的差異在於,台灣罹患乳癌的年齡逐年下修,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十歲,有一部分患者年齡集中在 30-40 歲這族群,讓許多正在職場衝刺的女性、或是正備孕的婦女受到乳癌的侵襲。
但這也反映出極大的問題,國內公費的乳房篩檢僅針對 45 歲以上,但是國內有極大一部分的乳癌患者不到 45 歲,即使有開放 40-45 歲有家族史的婦女篩檢,但施昇良提到:「有家族史跟遺傳性有關的患者其實不到 10 %,相對真的這麼低。」代表有患者非常有意識從年經自費篩檢,否則很難有機會及早發現。
台式飲食+空污恐與年輕乳癌有關
乳癌到底為什麼會找上身?除了只知基因變異像是BRCA1、BRCA2遺傳基因、乳房較緻密、缺乏運動、肥胖、服用荷爾蒙等之外,施昇良說:「國外吃比較多的原型食物,相較台式的飲食文化,烹飪方式多炸烤,同時有許多添加物,加上生活環境下空污嚴重,這些可能都與年輕型乳癌有關。」
乳癌不單單是一個女性的問題,若生病耗費的不是只有醫療資源,同時也會減低家庭勞動力、社會勞動力,嚴重點是可以視為國家安全,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認為:「第五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應重新作通盤考量,將女性乳癌病友及早治療、癒後重返職場、延續生育等計畫方針,以及提升癌症醫療服務品質等規劃納入。」
乳癌形成的機轉和過程,其實是很複雜的,有很多部分醫學界也還在探討,乳房對女性來說,是一個別具意義的象徵,不論是前端預防、診斷、治療,每一段都是辛苦歷程,呼籲若有疑慮及早尋求醫師的協助。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