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乳癌呈現年輕化趨勢,而無論是罹癌前、確定罹癌後或是發生轉移後,透過適當的運動,皆可幫助患者降低相關癌症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眾多研究證據顯示,運動對於預防罹患癌症、癌症轉移後都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幫助,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復健中心主任徐紹剛醫師指出,根據歐洲、美國研究發現,完成有規律運動計畫的人群在長期追蹤中,相較於不運動的人,降低約一至兩成的癌症發生率。揭
即使罹癌後,規律保持運動的患者,其癌症轉移率也降低了二至五成;此外,在癌症轉移後,運動也有助降低死亡率。台灣國健署則建議,一週進行 150 分鐘中度運動或是 75 分鐘高強度運動,可顯著減少未來罹癌的可能性及風險。
乳癌患者一般運動方箋
根據研究,乳癌患者無論是治療後或是化療期間,一般體能、運動最大攝氧量平均約下降三成。徐紹剛醫師表示,醫學文獻報告中,有一半以上的乳癌患者無法持續站 2 小時,或是拿兩罐 4.5 公斤的牛奶走 400 公尺,這嚴重影響到生活功能,因此透過刻意訓練,希望可幫助患者體力到回復以往狀態。
他建議,乳癌患者每週可進行 3-5 次有氧運動,運動量部分則建議一週進行 150 分鐘中強度運動、75 分鐘高強度運動,常見有氧運動包括刻意快走、小慢跑、單車、游泳,若至運動中心使用機台,則可使用划船機、橢圓機或是交叉訓練機等。
阻力訓練部分則建議每次進行 8-12 下、一次 1-3 組,而達到阻力訓練效果是什麼感覺?徐紹剛醫師提醒,進行阻力運動約 1-2 週後,做同樣的動作或重量變得輕鬆、到 3-4 週覺得沒什麼感覺時就可以再增加重量,不過無論是有氧運動還是阻力訓練,進行之前還是需經由專業人士評估後再開始。
乳癌手術後肌力訓練 可降低淋巴水腫發生率
接受乳癌手術後,最怕發生淋巴水腫,徐紹剛醫師表示,目前醫學證據指出,乳癌患者於術後,經過有相關背景的醫療人員評估過後,監護指導下進行上肢肌力訓練,不只可降低淋巴水腫發生率,肌肉也比較不會萎縮。不過他強調,「應在醫療團隊評估過後再開始做運動治療,治療過程中也建議有專業人士追蹤淋巴水腫的狀態及運動的合適性。」
至於可以開始運動的時機為何?他表示,若剛動完手術,傷口還在癒合階段或仍有引流管時,建議休養及指導下的溫和關節角度活動。不過當狀況穩定,經醫療團隊評估可開始運動時就可開始。
肩關節活動度拉筋 每次應維持 30 秒以上
乳癌手術後若長時間未運動,就怕出現淋巴水腫或是疤痕攣縮,徐紹剛醫師表示,一旦術後出現攣縮,肩膀活動角度就會受限進而造成疼痛,因此只要在傷口、淋巴水腫處於穩定期狀態下,至少目標術後一個月至一個半月可以讓肩膀的活動角度慢慢回到以前。他也分享兩項肩關節活動度運動,建議每次要維持 30 秒以上。
招式一
該動作可借助家中門框進行,單手伸直靠著門框,腋下儘量往門框延伸、讓胸廓打開,也可嘗試做側面的角度。
招式二
前臂與上臂垂直、手肘彎曲 90度將手扶在櫃子上,過程中慢慢將胸口往前推,並維持 30 秒以上。
文/李祉函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