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農曆二月是最接地氣「那個男人」生日,客家鄉親都稱祂為「伯公」(bagˋ gungˊ),到底什麼是「伯公信仰」呢?今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將帶大家一起了解伯公信仰、探索臺南客家文化。 客家人以「伯公」來稱祖父的哥哥,亦有家族中的大家長之意。
農業社會下,土地公是與生活最親近地方神祇,護佑一方安定、五穀豐收,如諺語「田頭田尾土地公」所說,所以客家朋友也以「伯公」來稱呼土地公。
對白河境內的伯公廟如數家珍的劉華奇,現職是臺南市白河區竹門國小教師,是白河區土生土長客家人。劉華奇表示,伯公廟形式,隨著修建的年代不同,從以石頭象徵到修建神像,各地方供奉方式各異其趣;而自己家鄉白河崎內里伯公廟,仍保留石頭建造形式,只有「福德正神」字樣,誠如他所述:「這裡的伯公廟只有刻字,除非祂有指示,否則不會刻金身」,雖因陋就簡,恰正展現「最接地氣」一面。
臺南市楠西區商圈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陳居峰表示:「伯公就是我們心靈寄託,三大節慶時會準備牲禮、水果、及祂最愛食物(麻糬和花生)祭拜,祈求平安」;對他而言,只要生活上遇到任何疑難雜症,總是會向伯公傾訴,伯公永遠都是他最景仰依靠,而伯公就如家裡大家長般,靜靜守護你我、守護這片土地。
黃偉哲市長表示,臺南發展歷史相當悠久,所以擁有多元又豐富族群文化,像白河、楠西區「伯公信仰」,就是客家人宗教傳統,是最接地氣文化活動;市府會持續跟中央爭取經費、也會繼續支持臺南客委會做調查和推廣,透過田野調查、訪談耆老、彙編檔案等,讓臺南客家的歷史文化面貌更加完備,宣示2024年「臺南四百」客家人不缺席。(照片由提臺南市白河區竹門國小教師劉華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