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王其》劉文正「死訊」讓媒體、閱聽眾信任距離愈拉愈遠

愛傳媒/ 2023.02.20 12:49

王其》劉文正「死訊」讓媒體、閱聽眾信任距離愈拉愈遠

王其》劉文正「死訊」讓媒體、閱聽眾信任距離愈拉愈遠

【愛傳媒王其專欄】這幾天,媒體界發生兩件強烈對比的新聞事件,考驗媒體的信任度。一是老牌歌手劉文正的烏龍死訊,其次是行政院前發言人陳宗彥的疑似接受性招待辭職下台案 。學者專家擔心,這將使媒體、消息來源及閱聽眾彼此信任的距離,愈拉愈遠。

 

上周四全台灣絕大多數媒體,都有這則新聞:「劉文正昨(15)日驚傳死訊震驚藝能界」。但才隔一天,媒體通通改口:「今(16)日前經紀人夏玉順改口劉文正其實還活著,會對外宣稱已經過世,是因為不願再露面,目前人在拉斯維加斯」。還有報導說:「劉文正二姨李庚濟也透過好友轉述,指稱劉文正和經紀人已經很久沒聯絡,劉人在菲律賓」。更有媒體接著報導表示,夏玉順後來說,是自己在求證時聽錯,以為他心肌梗塞過世,「但送醫後救活了」。不到24小時,劉文正死訊大翻盤,初步看來可能真的是一場烏龍,除非劉文正自己出來講。

 

隔天,中央社也引述學者評論說,「這次烏龍死訊是警訊,媒體作為信託事業卻遭到二度傷害,不僅因相較可靠的消息來源陷入窘境,媒體與消息來源信任感破滅,在閱聽眾眼中,媒體的可信度更是大打折扣,對社會產生非常不好的結果。這次事件恐將衝擊媒體可信度,使媒體、消息來源及閱聽眾彼此信任的距離愈拉愈遠。

自媒體發達的時代,造成各家媒體草木皆兵,稍有風吹草動就搶快爭獨家,成為必要之惡,形成惡性循環,建議媒體藉由這次事件重新內部審視,對訊息來源應謹慎」。

 

這次,全台灣追逐即時新聞的媒體幾乎都中獎,都跟進一則單一消息來源的名人死亡大新聞。有人替媒體解釋,並大罵經紀人亂說,害慘媒體;也有媒體主管說,因為新聞量太大,沒有足夠人力查證完全。除了中央社引述學者批判外,沒有哪家犯錯的媒體自己承認錯誤來自查證工作做得太差,或根本連媒體最基本的守門人角色都棄守了?

 

媒體的新聞與平台訊息最大的差別就在查證,在於真實可信;法律上對媒體言論有更多的寬容,也是因為媒體記者要窮盡所能去查證訊息的真假;記者之所以被信任,也是因為社會給記者很多權利追查公眾關心的事,盡責成為社群守護者。

 

但這些期待,或是學校新聞傳播教科書寫的道理,都因為一則劉文正烏龍死訊而面臨破功。不管是有數十年歷史的老報社,不論號稱網路流量第一名的網媒,甚至收視率遙遙領先的電視台,都難逃這責難。為何台灣媒體的新聞消息,這麼不可信?台灣媒體老闆寧願相信流量,而不願面對真相與事實,對讀者是更重要的事?

 

當然,也有媒體表現不差的,例如《關鍵評論》。它在2月17日官方部落格中發表文章,標題為:關於劉文正的死亡亂象,會不會其實媒體稍微「等一下」、慢一點」就好了?

 

文章中詳細描述它們處理這新聞過程,「關於夏玉順第一時間傳出的劉文正死訊,同事立刻就發在關鍵編輯群溝通的群組,…………但在撰寫新聞,以及查證消息來源時,關於「劉文正死亡與否」開始呈現各說各話的狀態,到最後我開始懷疑,劉文正真的死了嗎。然後,在這樣的懷疑之中,又陸續發現幾乎所有台灣媒體都跟上,大肆報導劉文正的死訊,甚至產出了小專題,我卡在一個左右為難的位置,想的是,流量要不要追?當然要;事實要不要顧?當然要。

 

除了我寫到一半的新聞之外,我的邀稿也發出去了,但死訊還在查證就是了。我決定把問題拋出去,將這條新聞的快慢交給老闆與總編決定。

 

「好,先等一下,確認再發。」老闆這樣回我」。

 

不只《關鍵評論》,同樣2月17日公布行政院前發言人陳宗彥可能涉及接受業者性招待的事,第一時間陳宗彥也是批評獨家報導這則新聞的《菱傳媒》沒有查證,毀滅他的人格。再隔3小時,陳宗彥辭職。《菱傳媒》接著三天連續報導這件事情。

 

到現在為止,沒有百分之百可以說《關鍵評論》或《菱傳媒》做對了。因為劉文正如果還活著,本尊並沒有出來說,他的死訊因而成謎;同樣的,陳宗彥案引發的後續還在調查中,真相還沒完全出來。但最少,這兩家媒體都經過很審慎的查證過程,不會為了點閱率而犧牲新聞事實。

 

儘管如此,仍有媒體人對台灣媒體有期待,如果再來有媒體追蹤找到劉文正本人,告訴讀者真相,也許能還台灣媒體個公道了!或是有媒體可以自己站出來說明,並且提出改進的方式,也是補救的辦法。畢竟,現在媒體正要跟國際平台爭取新聞分潤的當下,如果新聞查證功夫這麼差,總是落人口實!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為台視YouTube頻道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