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產業對接之研發與輔導成果相當豐碩,員工表現也可圈可點,今(16)日特精心挑選5項成果亮點,舉辦記者會發表分享。(圖╱記者孔亮云攝) 記者孔亮云╱台中報導 福兔報喜迎新春,去(111)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產業對接之研發與輔導成果相當豐碩,計完成水稻、高粱、番椒及昭和草共4項新品種命名,取得番椒及甜瓜2項植物品種權;提出植物頂起裝置及合生元組成物用於治療代謝疾病共2項專利申請,取得植物裝盆機、平版型紙箱進出料結構、滾筒式分離裝置、電動施肥機結構、農作物播種資訊管理系統及應用之播種機等5項專利;電動施肥機設計研製技術及文心蘭智能補光技術等30項技轉授權供國內農產業運用;供應作物種原推廣至農民生產達23,900公頃,提供免費服務農民土壤肥力與病蟲害診斷服務共2,554件,轄區產銷履歷推廣面積達17,440公頃。此外,農改場欣逢創場120周年,精心規劃以「承先啟後的創新研發」、「落地普及的示範推廣」及「前瞻布局的研討論壇」共3個主軸辦理12項系列慶祝活動。場內同仁研發可圈可點,去年囊括包含國家新創獎、學會成就獎及十大傑出農業專家計9個獎項,共有14位同仁獲得表揚。去年辛勤耕耘所獲佳績,今(16)日特精心挑選5項成果亮點,藉由記者會發表分享。 ▲李紅曦場長表示,未來農改場將持續帶動農業產業升級、精簡人力及降低成本、生產農藥減量且安全的優質國產農產品,並並運用主流社群平臺臉書推播,擴散資訊傳播效益,服務更多農友與擴散農業資訊。(圖╱記者孔亮云翻攝) 後疫情時代,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與健康意識的提高,民眾對保健作物及營養農產品之需求持續增加。臺中場致力投入保健作物研發,篩選適合本土生長之作物種類與品系,進行加工與萃取技術研發及功效試驗,並與業界合作開發多元化產品,促進農民、地區農會及生技業者之產銷鏈結以共創新商機。包括辦理技轉紫錐花台中1號4案、紅薏仁台中5號2案、紅薏仁相關保健配方2案,另完成昭和草台中1號命名及以紅薏仁結合益生菌申請1項專利「合生元組成物及其用於治療代謝疾病及改善腸道菌群失衡的用途」,並輔導臺中市龍井區農會及多家生技業者在國內栽培保健作物以推動產業化。李紅曦場長表示,保健作物具有預防保健、機能改進等效果,在國內生產保健作物可從生產端就掌握原料品質,確保後續產品的一致性及功效,期許能夠藉由保健作物機能研發,帶動農業產業升級,以增進農民收益。 ▲成果展示。(圖╱記者孔亮云攝) 另外,甜椒及豌豆係中部地區的特色蔬菜,中彰投三縣市種植面積占全國分別約46%及90%,這兩項作物因具連續採收特性,持續用藥防治病蟲害結果,導致多年來農藥殘留違規案件屢見不鮮。臺中場為解決問題,甜椒部分已在彰化與南投地區設立示範場域,並利用編寫的甜椒栽培操作指引,協助農友判定田間病蟲害種類,同時配合害物綜合管理(IPM)策略降低田間病蟲害之族群密度,在採收期透過施用友善資材,並適時且精準搭配化學藥劑,以控制白粉病等常見病蟲害,可減少20%的藥劑種類、35%的用藥頻率及17%的藥劑用量;豌豆部分則透過預防性管理與共同防治等IPM管理策略,可降低25%農藥使用量,其中約15%用藥可使用友善資材替代,成功生產農藥減量且安全的優質國產農產品,讓消費者「吃得安全、吃得安心」。 ▲成果展示。(圖╱記者孔亮云攝) 李紅曦場長指出,近年應用無人航空載具(UAV)取代人力之農作物監測逐漸興起,臺中場建立UAV影像蒐集處理技術,結合AI深度學習模式進行甘藍、結球白菜、青花菜及花椰菜之作物種類、生育期及數量判釋,改善現行人力及遙測判釋的不足,可作為農情調查相關應用基礎,以協同機制提高資料準確度。另進一步配合5G通信世代來臨,藉著大頻寬、大連結、超低延等特性,建置影像分析雲端平台及機電整合系統,可透過即時UAV光譜分析植生指數影像地圖方式呈現,延伸應用於農作物辨識、生長監測、營養管理及災情評估等情境,並透過即時光譜融合邊緣運算技術,由傳統分析的2小時大幅縮短至5分鐘,可精簡人力、降低成本。 李紅曦強調,為擴散傳播農業科研成果與重要農業政策,臺中場積極將農業科研成果、栽培技術及施政措施編製為吸睛的內容,並運用主流社群平臺臉書推播,擴散資訊傳播效益。111年度編製有關科研成果、栽培技術、食農教育、青農介紹及園藝療育等推廣圖文、研發與推廣影片,另為提升青農曝光度,製作青農好朋友系列,有助青農產品銷售與穩健從農經營,此外,製作食農與園藝療育內容,有利民眾多方認識農業與農產品、協助產品銷售及應用於食農教育與綠色照顧推廣。整體而言,透過吸睛圖文與影片於社群推播,可改善傳統人力宣導與空間及時間限制,擴散觸及產業與延伸受眾族群,吸引民眾關注,並提升相關貼文如政策訊息轉貼、活動報導等關注,擴散整體農業資訊之推播效益,未來農改場將持續進行資訊整合編輯推播的新創意,服務更多農友與擴散農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