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劉文正驚傳病逝!心肌梗塞「1週前」恐反覆爆5症狀 這招自救法必學

eNews新聞網/江宜潔 2023.02.15 16:14

超級巨星劉文正1991年移民至美國後,就此過著隱退生活,豈料今(14)日卻驚傳他早已於2022年11月11日、生日前一天,因心肌梗塞病逝於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享壽70歲,而他的經紀人夏玉順稍早也悲痛證實死訊。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這幾年已成為國人10大死因Top2,多數患者會在病發一個月內,不斷出現胸悶、心絞痛、呼吸困難、手部痠麻等典型症狀,因此除了要留意天冷溫差大外,有「5大危險因此」平時更應注意自身健康狀況,至於發病當下相關「自救&急救法」也為您整理出來!

新聞圖片

▲劉文正驚傳因心肌梗塞病逝美國,享壽70歲!(圖/YouTube)

近年來,不少明星藝人接連傳出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但心肌梗塞究竟是什麼呢?根據晨悅診所資訊顯示,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又稱心臟病發作(Heart Attack),屬於急性心臟疾病,起因於供給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被血栓堵塞,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壞死,當心臟收縮功能變差就會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昏迷、休克或立即猝死。

心肌梗塞發作時,可能會由胸口開始出現廣泛性疼痛,之後輻射延伸至上半身其他部位,例如:肩膀、手臂、脖子、腹部、後背等,其中部分患者胸口中央會出現壓迫感,不適症狀恐持續數分鐘,亦或是經常反覆感到緊繃、灼痛、沉重等症狀,因此起初容易被誤認為類似消化不良的飽脹感、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等,應多加留意判別。不僅如此,心肌梗塞還可能同時伴隨以下症狀:

● 呼吸困難或急促
● 出汗、冒冷汗
● 頭暈目眩、頭重腳輕
● 噁心、嘔吐
● 極度疲累
● 異常焦慮
● 咳嗽、出現喘鳴聲

新聞圖片

▲心肌梗塞發作時,可能會由胸口開始出現廣泛性疼痛。(示意圖/Shutterstock)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45歲年長男性、超過55歲停經女性、有濫用藥物之情況、有自體免疫疾病或代謝症候群等,上述對象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較一般人來得高出許多,而心肌梗塞「5大危險因子」主要則包含:

● 高血壓
容易因血管的管壁壓力升高而發生心肌梗塞,建議平時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以降低風險。

● 糖尿病
高血糖會造成凝血因子異常,進而發生冠狀動脈硬化、血管堵塞,引起心肌梗塞。

● 有心臟病家族史
親屬中如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本身罹患機率會比常人高出2~4倍。

● 長期吸菸者
菸品中的尼古丁成分易加速動脈硬化,使血液變得黏稠、血管缺乏彈性,久而久之容易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

● 肥胖
當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較多時,更容易引起冠狀動脈堵塞與心肌梗塞,因此若長期攝取高油脂飲食或體重偏高,應當心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新聞圖片

▲心肌梗塞隱藏著「5大危險因子」。(示意圖/Shutterstock)

心肌梗塞發生時,第一時間總會讓人措手不及,那平時是否有任何前兆可讓人提前預防?實際上,心血管疾病是長年積累而來,因此心肌梗塞也並非全都是突發性的,多數患者在病發前一個月內,會出現反覆出現胸悶、胸口受迫、心絞痛、呼吸不順、手部痠麻等典型不適徵兆,而這些症狀極有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的警訊,若有發現就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才不會耽誤黃金救援時間。

不過,也有部分患者在心肌梗塞發生前無明顯胸悶、胸痛等徵兆,而非典型症狀像是無故上腹部或後背疼痛、胃痛、嘔吐等,容易與一般腸胃疾病混淆,建議若是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應多加留意這些是血管正在堵塞的前兆。此外,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最容易於冬天剛起床2、3小時內傍晚時發作,因此專家才會呼籲,民眾應於氣溫變化大時慎防心肌梗塞。

新聞圖片

▲心肌梗塞若時間超過10分鐘,心肌極有可能會壞死且再也無法恢復正常功能。(示意圖/Shutterstock)

若真的發生心肌梗塞了該怎麼辦?晨悅診所提醒,網路上廣傳許多心肌梗塞自救方法,包括:拍打手肘內彎處、胸痛時大力咳嗽、咬指甲等,但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而吞服阿斯匹靈也必須先經由醫護人員指示,若自行服用恐因劑量超出或症狀不同,引發其他風險。

事實上,心肌梗塞的成因是血流受阻斷,導致心臟完全缺氧所致,若時間超過10分鐘,心肌極有可能會壞死且再也無法恢復正常功能,因此心肌梗塞發生時就必須緊急進行醫療處置,若自身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即將昏倒,可請他人幫忙叫119救護車後,就地平緩坐下,至於當遇到急性心肌梗塞而暈倒的患者時,除了叫醒對方、確認呼吸意識外,也應立即呼叫救護車,並實施心肺復甦術(CPR)跟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維持病患心臟功能及提升存活機率。

更多eNews報導
正妹路邊撿到「受傷汪星人」!急送醫檢查獸醫傻眼:這不是狗欸
金馬得主驚傳離世!享壽73歲 《角頭》演員悲痛證實死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