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直腸癌患者因腫瘤靠近肛門,擔心接受手術後,自己要永久裝上人工肛門,而離開診間尋覓偏方,導致病況不斷加重,當再次回到醫院接受正療,已錯失最佳治療期。事實上,直腸癌越早積極治療,就越有機會保留原有肛門,且今日也有標靶藥物可搭配化療使用,只要積極治療,患者治癒率或生存期有望大幅增加。
直腸癌及時治療有機會保留肛門 延誤醫治恐引起膿瘡潰爛
嘉義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謝孟樵表示,直腸癌患者若延誤治療,肛門保留機會就越低,自己有1名55歲女性病患,因排便習慣改變與糞便直徑變細等病兆就醫,確診直腸癌,經評估後,建議患者立即接受化療放療與手術,但患者擔心副作用而不再回診,相隔4個月再到診間時,肛門與會陰部已出現壞死性筋膜炎。
謝孟樵醫師說明,個案重回治療後,醫療團隊立刻執行清創手術,當感染好轉馬上治療癌症,讓病況即刻獲得改善,術後3年恢復狀況良好,但已經須倚靠人工肛門(腸造口)生活,如果個案能在確診當下馬上展開手術切除腫瘤,很有機會可以保有自身肛門,減少治療帶來的生活品質衝擊。
貧血、糞便變細、血便要注意 小心大腸直腸癌已上身
謝孟樵醫師提醒,誘發大腸直腸癌很多元,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年紀、基因突變等都是危險因子,雖然早期大腸直腸癌很難有明顯症狀,但仍有端倪必須特別注意,當大腸右側出現腫瘤,容易發生慢性貧血,如果腫瘤出現在左側大腸(直腸)時,容易有肉眼可見血便,連續數月都不會改善,就要趕快檢查。
大腸癌確診第四期占比高 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提高可手術機會
第四期大腸直腸癌占比高,化療配合標靶藥物,能有效打擊癌細胞縮小控制腫瘤;嘉義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郭益宏醫師表示,根據長庚醫院體系癌症中心統計,大腸直腸癌患者中,都會區約有20%至24%、非都會區約有29%的病患,確診時已在第四期,占比相當高,如果未能馬上治療,生命恐怕僅有1年多左右。
郭益宏主任強調,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核心原則就是爭取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的機會,但在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則有較多考量,需要評估轉移病灶接受根治性手術的機會。在開始治療大腸直腸癌併遠端轉移的病患前,臨床醫師都會先做RAS基因檢測(KRAS與NRAS)再進行後續治療,對於RAS基因未突變的患者(RAS基因突變者約占四成),臨床上會使用針對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標靶藥物,化療藥物配合標靶治療,抑制癌細胞增生分裂的路徑讓腫瘤縮小,進一步提高手術根除機會與存活期。
無法手術也不要放棄希望 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期至33個月
郭益宏主任指出,如果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能夠接受手術治療,就有完全戰勝癌症的希望,就算仍不能手術去除腫瘤,第一線化療配合EGFR標靶藥物與後續各線藥物治療也能大幅增加存活期,中位總存活率能達到約33個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則有10個月,讓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爭取更多時間,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外,也能好好陪伴家人。
郭益宏主任補充,自己有1名60歲大腸癌病患,確診時已屬第四期大腸癌,癌細胞已轉移至兩葉肝臟,腫瘤多專科團隊討論後,判斷透過手術完全清除、治癒的機會不高。但個案在六次化療與標靶藥物合併治療下,腫瘤快速縮小,肝轉移病灶幾乎消失一半以上,後續再透過手術切除原發大腸腫瘤及肝臟轉移病灶,截至今日已有四年沒有復發徵兆。
主動篩檢及早發現癌病變 勇敢面對讓生命有更多希望
善用篩檢及早發現癌症,積極面對治療效果最好!在台灣,零期的大腸癌治癒率幾乎是100%,第一期在手術後也有90~95%的五年存活率,第二期與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約為80~85%與60~65%,而第四期則降低至約10~20%,謝孟樵醫師補充,衛福部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於在症狀不明顯時,及早發現大腸直腸內腫瘤,具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民眾,可自行提前至40歲開始檢查,曾經發現大腸直腸內有息肉者,最好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03749-VBX-2023-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