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東皋採菊集》文化有優劣之分嗎?

優傳媒/ 2023.02.09 06:36

前言:文化必須經過接觸、了解、接受、喜愛,最終才會有所認同,並經過比較之後,才會分辨出文化的好壞優劣。台灣多數人民經執政的民進黨長期操弄去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既少接觸、也不了解其優點及優勢所在;又對西方基督教文化與倫理思想毫無接觸與浸淫。在美式惡質資本主義刻意全面的功利主義教育洗腦下,導致現今台灣眾多百姓及買辦型政客形同有體無魂、隨利轉向的稻草人。(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多年前還在擔任《新新聞》周刊中部特派員期間,有次與前市長胡志強一名重要幹部聊起文化的話題,她堅稱,文化沒有好壞之分,它就是客觀的、既存於各不同族群之間,不應強調誰優誰劣。

 

這位女士曾是中央單位所屬雜誌社的一位前總編輯,自有她對文化的定義認識,我沒有多強辯。文化本是個多層次的概念,也很難在閒聊中辯得清楚。我當時心中只有浮出一個念頭:「難道食人族的活人祭祀與吃人肉,是好的文化嗎?」

 

隨著文明與科學進步,以活人陪葬或祭祀食人的文化,自然會予以廢除。這也表示,文化還是有好壞之分。古時候中外皆有很多因無知蒙昩而傳之久遠的文化,這些文化自然也不會因為「客觀」的存在而值得去保留。或許有人會辯駁說,文化與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隨文明之進步,雖人類不再以活人祭祀,但祭祀的精神在於敬天、崇仰大自然的哺育,後人改以牲畜祭祀,這樣的文化還是可以保存。

 

文明與文化有異同

文明與文化似是兩個不同概念,但有時又是一體兩面。錢穆在其「中國文化史導論」就將文明與文化做了區隔,但在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所著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似乎又將文明(civilization)的意思趨同於文化(culture)。不過,在意義上,我也偏向錢穆先生的區分,但有一點不一樣的是,當物質文明融入於生活文化中,它也會形成文化的一部分。譬如科技文明帶來不同社會的生活型態的演變,也會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基於文化保存的概念而尊重所有族群文化外,我還是認為,文化有優劣之分。至少,在不同文化的思想上,仍可區分比較出來。然而,比較不同文化思想的優劣,並不在於否定別人的思想文化。因為,西方古希臘與基督教文化思想,有優也有劣;而中華文化思想,也自然有優也有劣;印度或阿拉伯等文化也一樣。且自古傳承的思想文化,經過物質文明的演進,本來就會有所改變。

 

論語中有兩則故事,其一,子貢曾「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告訴他:「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想廢除以活羊祭祀之禮,但孔子卻認為不要捨不得一隻羊而廢了應有祭祀之禮。不過,東方儒家文化社會今天應已沒有以活生畜祭祀之禮了。

 

文化思想有優劣

另一個故事是,宰予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孔子回他:「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宰予認為服父母之喪三年的期間太長,孔子反問他,不服喪三年他會心安嗎?宰我說他心安,孔子說,你如果心安就去做吧。不過,孔子事後責備宰予不仁。身處二千五百年前的上古農業時代,三年服喪應是盡仁孝之道,但今天進入工商業社會,一般人願意專心服喪三個月已是難得的孝心了,老百姓三年不工作,也難以養家糊口。

 

然而,重要的是,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時代就有孝、仁、禮的思想、教育與執行的規範,而孔子嘗說他是「述而不作」,也就是說,這些思想文化應該更早於孔子之前的商周文化便已傳衍而來。如果世界各地人類都是從原始蠻荒部落進步演化而來,這些中華思想文明與文化的開化,也實令人嘆為觀止。

 

不可否認,東、西方各有其令人讚歎的文化思想,但要了解一個文化的優劣,一個人必然先有接觸、吸收、了解、比較之後,才知道其優、劣在何處。

 

自西方工業革命後,利用船堅砲利四處侵略掠奪尚處農業社會的歐、亞、非等國家的資源,東方及亞洲各國受西潮影響,不是僅有中國(及台灣)遭逢「被迫西化」的歷程,不論是土耳其、印度、阿拉伯等國家,都曾受到西方工業科技的侵襲而產生「被」西化或不得不西化的過程。但有志(氣)與有智(慧)的領導人,必然會將「現代化」與「西化」進行明確的區辨而在施政上採取必要措施,以保留本身固有的優良文化及思想,而不會一味的全盤接受西化。


現代化不應等同西化

台灣受日本統治的五十年當中,間接自日本接受西化,且在日本的皇民化政策下,包括私塾漢學都曾遭到禁止。但不少讀書人與知識份子仍保留與中華文化的教育和連結,如台中霧峰林家甚至還有子弟在日據時代參與孫中山的革命事業。這是為何?

 

因為那個時代只有讀書人受過文化思想教育,了解並認同中華文化的精神與精髓。而多數一般未受教育、或僅有識字教育的台灣人,若無父祖輩的耳提面命,便也在接受日本教育後、為了皇民化的種種優惠誘引下,逐漸接受日式西化的思想。一個不了解中華文化內涵精髓的台灣人,自然以為西化、或是日式西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加上其父祖輩可能因不識字或教育程度低,自不可能對自己祖先所由來的中華文化有所接觸、了解、欣賞,遑論認同。

 

國民政府遷台後,在蔣中正、蔣經國兩位總統主政下,台灣才再有所謂的「復興中華文化運動」;不論其是否具有政治目的,對於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屬於漢族的台灣人民,這卻是一項重要的啟蒙教育。尤其面臨1966至1976十年的大陸文革浩劫,台灣在歷史因緣下,終能保留了中華文化之根。

 

台灣已多年不見國學大師

如今台灣在民進黨執政刻意去中華文化政策下,幾乎已不見國學大師。反而是大陸、香港曾有一段時間的國學熱,如今大陸各主要大學也都有國學相關課程與教育。中國大陸在歷經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美其名具有中國特色)的洗禮後,為何又再度尊崇中華文化思想?是因為經濟及科技、軍事富強後才又具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嗎?或許原因不是那麼單純,但中華文化的優點與優勢,中國共產黨應該已有所覺知才對。

 

反觀台灣,自李登輝以降,除了馬英九,歷任總統及其所任用的政務官、也包括那些所謂的小英男孩縣市長等,既不可能具有西方古希臘、基督教人文精神的化育,也因拒斥而不具有中華文化的人本文化精神,卻因長期受到西化的完全功利教育影響,其執政的目的純以掌權為終極目標,許多人為達掌權及奪利目的而完全可以不顧廉恥的以欺詐、腐敗為手段,假民主之名腐化了整個台灣社會各領域;諸如司法、教育、金融、經濟等。

 

對某些或許自認為日本人後裔、或曾接受日本深層教育的政治人物,其行事作風既未忠於其位、也未忠於台灣人民;按理,若真的尊崇日本武士道文化精神,依據其被揭發的種種欺詐弊端,早就應按照日本武士道的知恥精神切腹自殺或至少辭職下台好幾次了。然而,不少政客所奉膺的似乎是「我不是我的我」的自我粉飾精神,任台灣人民千夫所指也是堅守高官厚爵而不為所動。什麼(日本)文化(涵養)對這些人而言,根本都是無關痛養。

 

思想精神須涵養內化

前副總統、新任閣揆陳建仁,雖然看似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天主教)徒,但其行事卻欠缺真正的基督徒的精神。姑不論其保留中研院士的職位與薪資的心態為何,就其曾為不具有國際認證效力的高端疫苗打包票(事後也未曾見其為錯誤的示範而向台灣人民道歉)、又假託天主之名為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鄭運鵬助選,實看不出是一名真誠基督徒應有的言行。在民進黨全黨挺林智堅論文事件上,他並沒有依據對台灣人民的公義心而說過公道話,卻只站在黨派的立場支持犯錯的民進黨人。

 

顯然,一個台灣人若不具中華文化的修為,又沒有堅實的基督教文化的深層涵養(台灣僅有近百分之五的基督教徒,但這些基督徒多數並非生活在以基督教信仰為主的歐美社會中長期受其文化教育而浸淫內化),處在多年的西化功利主義教育洗腦下,其言行作為,極易淪為假借信仰之名而遂行私慾私利。這也導致台灣至今徒有法制及法治之虛名,卻因政治腐敗不堪而實際上難行正義的裁判,致令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度長期低落。

 

一個拋棄自己優良中華文化的台灣社會,在美式惡質資本主義結合台灣買辦政客刻意的功利教育之下,養成眾多為達權力與金錢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國民和政客,多數人、尤其是在權力場中爭權奪利的眾多政客,便形同有體無魂、隨風轉向的稻草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