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 象鼻族 銀杏颱風

簡秀枝》內化女性質感的真誠感動 《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

愛傳媒/ 2023.02.05 11:00

簡秀枝》內化女性質感的真誠感動 《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

簡秀枝》內化女性質感的真誠感動 《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好久沒有看到這麼勵志、優質的音樂電影,《瑪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讓人無比感佩。

    古諺總是說,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但看到瑪琳艾索普,克服萬難,英挺自倍站在指揮台上,把千古作曲才子的創思,化為指揮棒的起起落落,還是讓人熱淚盈框,感佩有加。

    尤其,身為伯恩斯坦的崇拜者,又是馬勒交響樂迷,在整齣電影中,熟悉的馬勒交響曲樂段,特別悅耳,短短一個半小時,電影結束,觀眾欲罷不能,人人安靜地留在位置上,盯著銀幕,讓餘韻持續繞樑。

    2月4日晚約了鋼琴家蕭唯真到華山光點欣賞《瑪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看著許多空位,心頭萬般無奈,新台幣2、3百元就能享受滿滿的風采與陶醉,為什麼大家不懂得利用。

    電影拍攝得非常到位,沒有冷場,音樂演出持續穿插在瑪琳艾索普的逐夢童年,成長過程、學習指揮,尤其屢吃閉門羹的跌撞過程,甚具現實感與說服力。

    其中,悅耳動聽的經典樂曲,不經易地在瑪琳艾索普排練、登場,甚至於教學、推廣中,傾洩而出,親切感動,網人陶醉不已。

    故事很單純,7歲小女孩瑪琳艾索普,第一次被老師帶去音樂廳,欣賞表演,首次見到指揮家神氣指揮大樂團,小女孩感動不已,悄悄立下志願,她長大後也要站在舞台上,當一位富含魔力與魅力的指揮家。

    夢想,沒有對錯,尤其對於一位父母都已經在音樂圈內工作的孩子來說,更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從她父母演奏的器樂,跳升為指揮,應該是理所當然,也會水到渠成。

    偏偏她是女生,在那個看似民主、自由的開放社會中,根深蒂固地以為,女性不能當指揮家。理由有二,首先,女指揮在台上,有騷姿弄首之嫌,會分散樂手注意力。其次,女性不容易理解作曲家的作曲內涵與初心,因此無法精準詮釋曲意。

    前者,暗示女指揮家,不學無術,只會搖臀露胸色誘樂手;後者更意味女指揮家,智商不高,專業不足,對作曲家的心血,只能一知半解,穿鑿附會。

    面對該項似事而非,以訛傳訛的影射與指控,大家心照不宣的緣起,其實是父權社會的遺毒,編織唐而皇之的理由,阻擋女性的拔尖出群,更要約束女權主義抬頭。

    對瑪琳艾索普來說,她心知肚明,但不願臣服這項的無厘頭拒絕,她不要乖乖當個小提琴樂手,就這樣成為樂團之一,幕起幕落,跟著大樂團登台退場,茫然過一生。

    她,鎖定成為當代指揮家的唯一目標,全力以赴。

    她氣憤、挫折,但她沒有懷憂喪志,繼續平穩過生活,拉好她的小提琴,兩度進入苿麗亞音樂學院,不斷地提出指揮的申請,縱使3度被拒絕,她還是堅定自己的立場,沒有停歇,讓自己成為優秀音樂人的努力,因為一位出色指揮家,一定是內行音樂人,能夠洞察音樂發展流派、洞察作曲家內涵,掌握人性神髓、作曲技法,再反芻在指揮棒的起落。她意志堅定、腳步不斷。

    她拜名師,除了伯恩斯坦、小澤征爾、葛斯達夫·邁爾等著名指揮家, 也自組各種音樂團體,磨練自己的經驗、視野與火候,等待機會的到來,讓自己豪氣綻放、威震四海。

    音樂對她來說,是信仰,是志業,不光光是一個職業每色,或者引領風騷的秀場,而是靈魂的寄託,是福世淑國,彌補上帝照顧人世的不足,有朝一日,當她站風光指揮舞台,不只指揮才子佳人雲集的明星樂團,出現在上流社會、音樂菁英流連的琉森音樂節、倫敦消遙音樂盛會,她還要把音樂之愛延伸到貧困、暴力犯罪的偏鄉國度,用音符帶領餓著肚子的孩童,願意透過音符的學習質變成才,重新回到他們的家園,振興他們的未來。

    靜坐在冷清空曠的電影廳,看著銀幕,想著現實世界,原來,志向的起點,就在不經意的童年,一場應景的校外樂賞活動開始。原來,立定志向後,還要培養自己打死不退的情操,屢敗屢戰,愈挫愈勇,非達目的絕不罷休。

    因為瑪琳艾索普延續伯因斯坦對馬勒音樂的窮追細究與發揚光大。電影中的一幕,讓我非常感動,瑪琳艾索普非常好奇,為什麼馬勒把常民生活,鮮活入樂,大家熟悉的送葬進行曲外,例如,飄渺雲霧山嵐裊繞的場景,牛鈴釘鐺的發想,瑪琳艾索普特別起了大早、天未亮,嵐霧茫茫中,她撐著小船在羅伊斯河上,捕捉那種氛圍,揣摩那種心境,用心用情的程度,令人咋舌。

    細數來時路,如果瑪琳艾索普,不是從小就那麼早發現並立志成為指揮家,她的啓蒙,可能不會那麼早,又那麼直接。

    而在逐夢過程中,瑪琳艾索普屢屢因女性身份而備受質疑與打擊,多所知名音樂學院也先後拒她於千里門外。如果沒有那樣的遭遇與刺激,瑪琳艾索普可能以一個小提琴樂手為滿足,或者,他是個男生,可能很順利進入指揮系所,因為太容易進去,就沒有太多的珍惜,泛泛的學習,也就成為普通的指揮家,故事可能不會那麼動人,影響力更不會那麼深遠。

    正因為瑪琳艾索普堅持不懈,持續精進,才會在1988年獲得坦格伍德音樂節指揮首獎,才會發揮良性骨牌效應,受到伯恩斯坦的欽點,並將她收入門下,對她提𢹂備至。

    瑪琳艾索普整個生命過程,讓她聲名大噪的,大概是她在被任命為美國「巴爾的摩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與首席指揮時,當時樂團委員會中的成員,充斥著性別偏見,聯名發表聲明,拒絕她的到來。果真危機就是轉機,瑪琳艾索普怎可罷休,她拿出她準備已久、內化為功力的指揮能耐,真正說服樂團的每一成員,以她的音樂的內涵,扎扎實實地征服了樂迷,讓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巴爾的摩交響樂團,也讓她正式擠入頂尖指揮之林。

    身為女性指揮家,舞台上的指揮動作,容易被解讀為以賣弄姿色,褻瀆舞台專業;或者,過於投入,狂風暴雨般的霸氣大動作,又會有女暴君的負評,瑪琳艾索普努力發明一套「既中性、又專業」的肢體語言,為自己在競爭激烈的音樂舞台,留下具特色的一席地,也讓她的每場指揮中,舞台上的音樂人,台下的觀眾,都以恰得其分的中性視角欣賞她,那份良苦用心,固然令人莞爾,卻也笑裡帶淚。女人,何其辛苦,而瑪琳艾索普又何其勇敢。

    台灣在多年古典音樂的推廣,逐漸普及,尤其馬勒學會等音樂團體、或音樂饕客群,不計其數,想必都會對貝爾納德特魏根斯坦導演的《瑪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感興趣,片中有著大家熟悉的音符、節奏、期待與感動。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然而,比認真還更嚴苛的瑪琳艾索普,要呈現的不只是美麗,而是社會的公平性,與人性的祥和靜謐,內化女性質感的真誠感動,就在90分鐘的《瑪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值得一賞再賞!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