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疫情過後與病毒共存 《記疫》留下台灣新冠抗疫備忘錄

NOW健康/ 2023.02.04 16:49
新聞圖片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隨著各國邊境解封,我們大幅度地脫離疫情的陰霾,學著與病毒共存。大塊文化出版《記疫》一書,從政治、經濟、醫療甚或是個人家庭等,幫助民眾記錄這段日子。


這兩年來我們都過上過去從未有過的生活,人與人的距離拉遠,各國經濟走下坡,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傷害也日益增加,感染過的康復者更可能需要與「長新冠」奮鬥。但這是世界各國在醫療與生物科技上突飛猛進的契機,我們有了口罩國家隊,更捐贈部分醫療物資給其他國家;國內則有人正視窮人以及部分產業民眾之困境,成立團隊協助,發揮互助精神,幫助大家度過難關。


學測剛剛結束,春節後相當不少優秀的學生希望進入醫學院就讀,這次疫情對於醫護相關科系的學生,有更多的體悟。請看台北醫學⼤學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蔡博⽅對於疫後的醫學教育之分析與體悟,不論當的是哪一科的醫師或護理師,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資訊。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對全世界與臺灣社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作為一個 在醫學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的教師來說,更是有許多機會近距離觀察到醫護與防疫人員受到疫情影響的各種樣態,其範圍從仍然在學的醫護相關科系學生,到已經在職場工作的各種醫事職類人員。


然而,在承接他/䭪們跟我分享這些寶貴經驗與情緒之餘,自己作為一名教師,仍然不禁嘗試著思索:除了第一線人員的感受之外,從醫學教育的視角來看,疫情究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這個問題從疫情持續至今的兩年多,一直反覆地在我心中徘徊。我想,可能的方向或許是:從SARS到COVID-19的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醫護專業社群如何去認識疫情帶來的三種考驗與臺灣社會回應的進步為何?


第1個挑戰無疑是關於防疫的措施與回應。經歷SARS的衝擊,臺灣社會在這次COVID防疫工作的表現,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成功。不論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指揮調度與資訊提供上,或是SARS過後開始大幅且陸續修正的《傳染防治法》,都可以看見臺灣社會明確地記取了SARS的教訓,並在COVID展現出「充足準備」的姿態。


第2個挑戰則是防疫人力的問題,特別是在SARS過後被遺留下,而在COVID-19 衝擊下被再次提起的關伴議題:「公衛師」專業證照制度的建立。雖然疫情的防治工作有賴大量醫護人力的支援,但是,對於「公衛師」可以擔任更前端的疫調與監測、衛生行政的協調整合的認識,臺灣社會很可惜未能在SARS過後立即審慎討論 並通過《公共衛生師法》,而在COVID-19衝擊之下才再次倉促地回應這個挑戰。


所幸,公衛師立法的通過與正式招考,預示了臺灣社會為下一次重大疫情提前做好防疫人力的準備。若從公衛師的議題回到醫護人員自身,第三個挑戰就是從SARS過後開始正式啟動 的畢業後一般醫學(Post Graduate Year,縮寫為PGY)訓練。先是針對西醫師進行為期三個月,陸續為半年、一年,最後是配合醫學系改制(由七年改制為六年)的兩年期PGY。


有鑑於SARS衝擊凸顯了醫師們過早進入專科訓練,PGY以不 分科訓練為主軸,讓醫師們先進行「內外婦兒急」與「社區醫學」的訓練,以培養新世代的醫師們具有跨科別支援與社區防疫的基本能力。這樣的PGY訓練在西醫師開辦之後,擴及牙醫師、中醫師,更從2007年開始陸續在其他醫事職類人員。 然而,當PGY訓練在醫學教育逐漸體制化之後,很可能遺落了當初由於SARS疫情衝擊,而具有的「臺灣特殊基因」。(文字提供/《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大塊文化)


更多NOW健康報導
▸放任散光不矯正恐霧「視」 白內障手術可能白忙一場!
▸蘇貞昌罹國人常見骨科疾病 椎間盤突出好發腰椎這幾處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