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黃愛真》南北兒少感受大不同!打招呼與人情味

愛傳媒/ 2023.01.30 18:35

黃愛真》南北兒少感受大不同!打招呼與人情味

黃愛真》南北兒少感受大不同!打招呼與人情味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同樣住在大樓,台南的鄰居和台北的不一樣。」北上負笈求學數年的孩子們說。

「哪裡不一樣?」 筆者問。

「倒個垃圾,電梯裡,台南的鄰居會問我們要不要等一下。台北的鄰居馬上就把電梯門關起來,自己先上樓了。」孩子們繼續說,「台南的鄰居會在電梯裡打招呼,台北的不會」。孩子們逐漸感受到大都會的冷漠,人與人間的匆忙與距離。「但是台北人非常有禮貌,大部分的人都守秩序。台南人開車或騎車,投機取巧的人很多,因為害怕處罰而守秩序。」

 筆者有段時間,工作常常往返台北、台南。在台南的高鐵接駁公車上,常常見到只要有一個乘客發問,例如,這是哪一站?周圍三、四個人都會回答。筆者也曾因為公車鈴沒有響,卻準備要下車,好幾位乘客提醒我要再用力按一次鈴。台南的人情味,把鄰座事情當自己朋友事情的情感,的確讓人覺得溫暖。

 但也曾經在果菜市場雞販,筆者說,「請給我那兩隻雞腿。」雞販絲毫沒有反應,繼續處理其他人的買賣。雞販說,「我聽不懂你說什麼。」市場本是婆婆媽媽交換訊息,以金錢交易取代原有階級區分的地方,國語與閩南語、港式國語和閩南語,客家話和閩南語,新住民語言和閩南語等等,形成婆婆媽媽們市場間難以跨越的界線。人情味的封閉與條件,毫無道理與章法,這也是台南。

 然而,僅有人情味也不太對勁。市場攤販工作情感凌駕理性與法律,沒有道理可循,畫地自限,工作失去基準,影響效率。即使小吃店也知道先到先排隊的道理。因此,人情味仍應該看場合。

 筆者聽到孩子們對都會的感受,決定由自己先創造「人情味」。如同孩子們所言,在電梯中問一下倒垃圾鄰居「請問你需要上樓嗎?」,筆者多等一下。進入或者出電梯記得說聲,「新年快樂!」顯然有時會讓這些沒有打招呼習慣的鄰居愣一下,或者開心地回應筆者。「人情味」似乎創造出年輕社區成員的新感受。

 記得有一段時間,流行討論「孩子一定要跟長輩打招呼嗎?」,或者「父母應該勉強孩子見到人就打招呼嗎?」當時,很多家長基於禮貌,認為孩子看到人應該要給予回應。也有兒童自主派的大人,認為隨孩子狀態,由孩子自己決定是否打招呼,不用勉強。

 在二十多年對中小學孩子觀察後,發現無論孩子小時候打不打招呼,長大了會有自己一套想法。校友回國中學校時,見到筆者常常說的是他們這段時間的人生故事,或者挫折,或閱讀了哪些突破性的書籍等等,有著依附情感的招呼。也就是孩子與大人間的互動,影響孩子之後的行為。

 另一方面,家庭文化,或者說孩子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對孩子的影響仍相當深遠。如果家長打招呼的禮貌來自於真摯的情感,下一個模仿的,會是逐漸懂事的孩子。孩子會從這些感受與自身擁有判斷道理的能力,自主決定要不要打招呼。也用打招呼這個行為,思考這個社區或者團體發出的訊息。

 社會心理學提到的從眾行為,以及人與人間的破冰,還是有機會從打招呼開始,讓環境溫暖起來。當筆者開始創造人情味,主動關心看似冷漠的社區居住者,孩子們也就知道,一個社區或者環境的文化,不必操之在別人,也可以自己創造。端看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環境。

 

圖像出處: 《打招呼》圖畫書書封,小光點出版。圖像摘自博客來網站。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