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金門官宦之家—后沙許盛將軍家族

勁報/于郁金 2023.01.29 09:10
新聞圖片

【勁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許盛將軍家族在清朝為官,從清康熙3年(1664)自海上率眾歸順清朝,授參將(正三品),至許德樹進士於道光17年(1837),由臺灣府儒學教授回任漳州府儒學教授為止;共有直系親人六代人為清朝庭效命,時間長達173年,橫跨將近2個世紀,期間歷經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5位皇帝。中華金門旅台許氏宗親會副理事長許木進表示,在歷代歷史官場中,除了世襲罔替皇帝近族外,能透過軍功與科舉考試制度,世代進入朝庭中為國家效力,而未出現世代斷層者,實屬不易;在金門官宦家族中,也可能也祇有后沙許盛將軍家族吧!

清代許盛將軍,字際斯,號武巖,金門后沙村人;生卒年待考;清康熙3年(1664),自海上率眾歸順清朝,授參將(正三品);康熙5年(1666),奉旨屯墾南贛梅林;康熙14年(1675),三藩叛清,許盛率贛地屯丁前後浴血大小20餘戰,終化危難,陞任三府總鎮;授南贛總兵(正二品),晉秩右都督、轉左都督;康熙27年(1688),許盛奉命移鎮襄陽,5月途經武昌,恰逢夏逢龍造亂,協助清軍剿平亂事;康熙28年(1689),康熙皇帝南巡,許盛迎聖駕於宿遷,康熙帝對其勇武讚譽不已,親驗許盛身上箭傷,並令當隨扈巡蹕還京,掛總兵印,出鎮宣府;後又屢次隨康熙皇帝征蒙古噶爾丹。

在戰功如日中天之際,許盛於康熙34年(1695)告老還鄉。 許盛長子許招公,字廷瑞,仕河南商邱知縣;許盛三子許田公,字廷瑜,仕江西南康通判;許盛四子許榜公,字廷瑤,仕湖南常州知府,同安人(金門在清代隸屬同安縣)監生,以蔭官刑部陝西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湖南常德府知府(從四品)、河南衛輝府知府,宦績稱最。(晉江縣志、湖廣通志均有記載) 許臣驥為許廷瑤子,歲貢生,早世;許崇楷為臣驥子,字禮門,福建侯官(依其母、外祖父籍);清乾隆24年(1759)己卯科舉人,侯官、今之福州;乾隆32年(1767)任山西翼城縣知縣,歷任山西翼城、聞喜、徐溝等縣知縣(正七品)。

許懿善為祟楷次子,字道秉,清乾隆36年(1771)辛卯科舉人,歷任廣東博羅、歸善、陸豐等知縣(正七品),剛正廉明,一以愛民為本,出任海豐縣知縣乾隆50年7月(1785)至55年12月。

許德樹為懿善子,字大滋、又字逮孜,號蔭坪、又號春甸,生於廣東歸善官舍,時父親懿善任歸善知縣;嘉慶6年(1801)時考中舉人、並於道光6年(1826)中進士,以知縣歸班銓選,請借補教職;補漳州府儒學教授(正七品),清道光13年(1833)調臺灣府儒學教授;俸滿後,於清道光17年(1837)調漳州府。

許盛將軍是武將出身,在明末清初戰亂環境下;於清康熙3年(1664),自海上率眾歸順清朝,授參將開始,歷經康熙14年(1675),三藩之亂,許盛率贛地屯丁前後浴血大小20餘戰,解寧都楊家寨、富江等圍,復石城、萬安、泰和、上猶、龍泉等縣,招撫偽將嚴自明、戴順、曾惟龍等,斬偽將陣昇、凌之亮、何鼎、陳可、韓大任等,可謂戰功彪炳,化解國家危難;復於康熙28年12月17日,以原任湖廣襄陽總兵官許盛、調宣府總兵官,追隨康熙皇帝征討蒙古噶爾丹,以軍功開啟家族報效國家先例。

許盛將軍因戰功顯赫,升至武將正二品總兵官,期間長達近20年(康熙15~34),並授予掛印權力;另康熙皇帝御賜「鎮朔將軍」銜,更授予「拖沙喇哈番」爵位,子孫可以世襲。(拖沙剌哈番:爵位名稱,是滿洲文音譯,即是日後乾隆皇帝時的雲騎尉,子孫可以世襲爵位,清代世襲爵位共分九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輕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四子延瑤承襲父親爵位,以蔭官至刑部陝西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康熙51年(1712)出任湖南常德府知府(從四品)、河南衛輝府知府等官職;但許盛將軍除武功顯赫外,更尊孔尚文,退休反鄕捐3,800金,修文廟、明倫堂與鄉賢祠;廷瑤承父志,督飭子孫求學上進,家族從此由武事轉入科考,求取功名,報效朝廷。

廷瑤子臣驥,遵父命,認真於學為明經歲貢生,已中秀才(又稱生員),因成績優異,而赴京師國子監讀書,等學業完成,就可以為國效命;惟天不假年,未學成而崩卒,實屬家族憾事;妣鄭氏,鄭氏鄭孟姫也,鄭任鑰女;鄭任鑰,字維啟,號魚門,福建侯官人;康熙丙戌45年(1706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湖北巡撫(正二品);臣驥鄭氏年27,夫歿,孝舅姑及祖姑謝世,帶4子依母家撫養成立;長子崇楷,清乾隆己卯24年(1759)科舉人;孫懿善,清乾隆辛卯36年(1771)舉人,乾隆24年(1759)節婦旌表;孺人聰明剛毅,能斷大事,其於文學天性也;尤熟諸史,工詩,能書畫;崇楷童試,督學取附侯官籍,諸生訟之,除名:孺人赴訴轅門,官令具牒,孺人輿中出紙筆,手書數千言,各得條理,觀者驚歎,官署乃從之,自此子孫俱以福建侯官籍應試科甲;督課子孫詩書,未曾懈怠,尤為勤懇;嘗謂父曰,吾子孫以父為榜,勤奮向學,他日定與父齊名,榜中進士;之後其子崇楷、孫懿善分別考取舉人,曾孫德樹更不辱使命,完成遺願,於道光6年(1826)中三甲進士,光宗耀祖;鄭孺人是許家族的賢內助,不但督子課孫於科舉功名,也開啟許家脫離世襲爵位,家族靠自身努力科考,以才學取得功名。

清朝康熙3年(1664),自海上率眾歸順清朝者眾多諸將中,以周全斌為首,入京封承恩伯;許盛授參將(正三品),當時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及靖南王(耿仲明),於明朝末年分鎮雲南、廣東及福建等地,勢力仍在,清政府的實力並未能完全控制該地區;康熙5年(1666)許盛乃奉旨屯墾南贛梅林軍事要衝重地,一方面討賊安民監視三王動態,一方面清朝廷藉機考核許盛忠誠度;歷經十餘年考核,康熙12年(1673)吳三桂等平西王、靖南王、平南王三藩,藉朝廷撤藩之議,結合海內外反清復明勢力起兵反抗清廷;時江西降眾屯墾者相繼叛亂,惟贛南許盛未為所動;三藩之亂至康熙20年(1681)清軍攻佔雲南、吳三桂孫吳世璠自縊而終,共歷時8年;康熙14年(1675),許盛率贛地屯丁前後浴血大小20餘戰,其中最攸關戰役為贛州戰役;此戰役後朝廷充分信任許盛將軍忠誠度與軍事指揮才能,授予更大軍事權力;由於許盛戰功顯赫,江西總督董衛國向朝廷舉薦,晉升為南贛副將。

據清史稿列傳七十二王紫綬記載「⋯康熙15年(1676)鎮南將軍覺羅舒恕率禁旅下廣東,為平南王尚之信將嚴自明所敗,兵退,距贛州30里;嚴自明約得捷由吉安會師夾擊清軍;江西贛南道副使王紫綬薦降將許盛將軍,率所部漳州水兵500人益師,夜泅江斫賊營,禁旅繼之,擊敗嚴自明;得捷等勢孤,不敢復窺贛;鎮兵出剿土寇,掠村民,王紫綬曰:「鄉民脅從,若並以賊論,贛南二府十六縣將無孑遺。」戒鎮將毋妄發兵,飭有司招撫,分別留遣,賑濟難民,境內稍安。」許盛將軍足智多謀率500兵眾,身先士卒,泅渡過江,襲擊賊人嚴自明營,經歷贛州戰役後,以寡擊眾,顯露他的軍事才能,足被上級所賞識信任;在江西參與大小戰役20餘次,每戰皆捷,軍功彪炳顯赫,而最終被提拔為南贛總兵;許盛為清朝廷效命,忠誠度高,成為清康熙帝的左臂右膀得力功臣;康熙27年(1688),許盛奉命移鎮襄陽,5月途經武昌,恰逢夏逢龍作亂,幽閉城中,身被四矢,以計脫,並協助清軍剿平亂事;康熙28年(1689),康熙帝南巡,許盛迎聖駕於宿遷,康熙帝對其勇武讚譽不已,親驗許盛身上箭傷, 並令當隨扈巡蹕還京;12月17日下旨,命原任湖廣襄陽總兵官許盛、調宣府總兵官,追隨康熙皇帝親征蒙古噶爾丹;在戰功如日中天之際,任命「掛印鎮朔將軍」;許盛沒有眷念,於康熙34年(1695)稱病告老還鄉。

清史載「康熙34年12月23日,⋯索額圖曾奏宣府總兵官許盛、年老有疾,其令解任,此缺以通州副將白斌補授皆令於年內速赴任所。⋯」康熙皇帝為嘉勉其為國功勛,乃御賜牌匾與許盛,文曰:『矢志忠貞』,匾長6公尺,高4公尺,厚約15公分,框鑲五爪龍圖案;清裕親王福全亦頌一木匾,題文:「天宇風清」,尺寸稍小於御匾;道盡其一生軍事武功,為國效命,矢志忠貞,高風亮節情操。

許盛將軍一生為朝廷效命,仍不忘經營家園。其於康熙22年(1683)晉見康熙皇帝,請准假返鄉安葬雙親;其稱年少時,家中遭遇匪亂,與父親失去聯繫,不知父親骨骸失落何處;康熙皇帝為其孝心感動,准其所請;其返鄉後,透過家鄕后沙「鎮南宮」神明魏府將軍爺協尋父親骨骸;經神明指點於惠安縣祟武獺堀尋獲;許盛父許魁春早年出海捕魚,死於異鄉,以魚網索綑棺,就地葬於崇武獺堀。

康熙20年許盛作后沙許氏族譜序乙文,文中提到他雖遠在贛南,可是思水源木本,凡人莫不皆然,身受皇恩而使展親無聞,錫類莫及。惟因朝代更替,戰禍連連,匪亂不停,民不聊生,居民自保,流寓他鄕;流離四散、顛沛失所的族親,無法知悉其世系,昭穆莫辨。

族譜云「無何世代改轍,玄黃易色,氣運之由長而消者,人事亦因之由隆而替者,陽九之厄,鼎革復逢滄海桑田,島嶼之蕩,析灰燼者不知凡幾!或死於兵戈,或困於饑饉,或厄于俘虜,闔族之中十不存一,間有流寓他鄉遷徙異域者亦多矣;素不相識詢其世系而昭穆杳乎莫辨矣!」其乃尋訪族親、創義田周族戚、建立宗祠、歲時伏臘祭祀、僉議昭穆、奕世以續、革故鼎新、不紊人倫;恢復后沙許氏家族原有遵禮儀、守倫理、有教養,民風淳厚的族群。

族譜云「世治環集桑梓間,父子言孝,兄與弟言悌,出則唱,入則和,冠婚有會,喪祭有聞,肅雍秩序,藹乎有伐木行葦之遺風焉。迨其枝葉繁衍,出祖離鄉,有寓在本縣者,有移在外邑者,究其軍輸差糧,無不聽家督之總推以上納于官,所以戶無偏枯,眾擎易舉,甚淳厚也。」重振后沙許氏族親新生活,奠立生存根基。

許盛將軍身為武職,但仍尊孔尚文,其於康熙34年以老乞歸,歸里后,捐3,800兩金,修建同安文廟及明倫堂鄉賢祠;后沙四房家廟奠禮後,后沙許氏各房祧世代祖先,自開基少闢公始以降列祖,始能集中祀奉,供後世子孫祭拜;同時也在家廟附設學堂,教育子孫,知書達禮,漁耕傳家;惟家廟於民國38年(1949),為國軍所毀拆除,石材移為建軍事防衛工程使用。

許崇楷清乾隆24年(1759)己卯科舉人,乾隆32年(1767)任山西翼城縣知縣;歷任山西翼城、聞喜、徐溝等縣知縣(正七品);許崇楷乾隆32年赴任山西翼城縣知縣,時翼城縣百廢待舉,其在知縣任內修繕學宮、河隄、書院、穀倉、城隍廟等工程;為了修繕學宮,率先捐俸五十金;另為讓百姓免於公家辦理各種典禮時借用器物煩擾,也竟然自己掏腰包拿俸祿來購置整套祭典設備;他在翼城知縣為官5年,官譽清正、首重教育、保護民居、儲穀備糧、端厚民俗、不擾民力,深獲縣民好評,被縣志列「名宦」。

許懿善,清乾隆36年(1771)辛卯科舉人,歷任廣東博羅、歸善、陸豐等知縣,剛正廉明,一以愛人為本;出任海豐縣知縣為乾隆50年7月(1785)至55年12月,其赴廣東博羅任知縣時,僅任旬日,即結積案400餘案,監獄犯人清理一空;足見其處理公務才能,劍及履及的行事作風,幕僚與縣民均表敬重;父親許祟楷往生惡耗傳至縣衙,為幕僚先知;幕僚因平常受其厚待,心知其父喪噩耗,一旦公開便得奔喪解職;乃欲為知縣籌措一筆歸鄉安家費用,而將腦筋動到公家稅賦上,此事為許懿善所悉而婉拒,當下就為父舉哀,見證其為官清廉形象。

許德樹生於父親懿善任廣東歸善知縣官舍,承先人業,居有廬粟足以飽妻子,有園池亭台之勝、琴書圖史之蓄足以肆志誦讀;於經史有端緒,尤勤於梅氏算術;清嘉慶6年(1801)時考中舉人、並於道光六年(1826)中進士;其生長於官宦家庭,仍能知書達禮、致力科甲、沒有驕氣;其進士出身後,以知縣歸班銓選,請借補教職;因其為福建侯官籍,所以捐資倡修福州府學並侯官縣學文廟;自經始迄落成,凡工費出入悉任之;補漳州府儒學教授,進謁者諄諄垂誨,朝夕無倦容;道光13年(1833)調臺灣府儒學教授;是時匪亂初平、民心未靖,德樹一至,以端土習、挽頹風為任;郡文廟歲久莫修,祭器、樂器率多殘缺,捐金千兩為紳士倡,新之、完之;俸滿後,道光17年(1837)調漳州府。

署衙後舊有朱文公七星池,請於郡守,訪故址重濬之;學舊無尊經摟,捐俸建焉。芝山書院漸就傾圯,力請修葺;每到各府審視文教設施,凡有老舊、殘缺、傾圮者,都提倡修葺不遺餘力,經費不足者,其亦捐俸促成。 許盛將軍為后沙許氏九世,為清廷剿賊平亂立功,超陞三府總鎮,甚孚眾望;因思水源木本,乃訪尋族親,共議編族譜、設義田、建宗祠,以團結族人,濟弱扶傾。「…僉議以日為始,蓋日出於東,吾祖所居以東為號,義有取也;當此乾坤再造,革故鼎新,如日方升,俾後之子孫瓜瓞雲礽,奕世以續,猶得循是以考核,而昭穆庶乎不紊矣」;事隔十餘年,族譜成篇,昭穆自第十世起訂為「日升東海上,丕顯及明時,遐邇皆同仰,曆來有定期」;此後后沙長房、二房、三房、五房皆採用之。

但許盛所屬的四房,又稱官房;因其軍功獲康熙皇帝勅封為「鎮朔將軍」,乃另訂昭穆為「廷臣崇懿德,靖獻顯宏勛,忠孝裕宗澤,明良奕世恩」;許盛年老後卒於泉州府邸,有子22人,分別在福建與江西發展,初與家鄉后沙有連繫往來,然隨時間變化轉淡,迄今已無音訊;然其子孫仍依昭穆命名,如十世廷瑞、廷瑜、廷瑤,十一世臣驥、十二世崇楷、十三世懿顯、懿善、十四世德樹⋯⋯;他日四散居各地子孫,應可認親團聚。

許盛將軍於康熙34年以老乞歸,歸故里后,卒於家,墓葬於泉州;泉州市鯉城區有一處名為「許厝埕」,由花巷與井亭巷交叉口向西延伸,止於新路埕;據當地人稱,因清朝南贛總兵許盛府第建於此,故稱許厝埕;許厝埕占地20多畝,許盛於康熙34年歸返泉州總兵府邸,距今已有328年了;如今許盛府第早已無處尋覓,現址為泉州市工藝品公司,佔地約13畝之大,另外還有大小店舖無數,非常熱鬧;另在泉州市仁風街有一處許盛石坊(俗名許厝坊)古建築,建於康熙40年(1701),結構性為3間4柱6樓建築,多以白岡石構成,惟雕刻部分則多用青岡石;為閩贛總兵許盛立;東西梢間(二柱間)通濶8.45米,以位於中央者最彎最濶,依次向左右遞減,下部有礎盤;通高約10.73米,上部圓柱及方柱雕飛龍及四季花,多採用透雕手法,極有藝術價值;建築高聳矗立於市街,極具有紀念意義,見證康熙皇帝對許盛將軍的高度重視,惜年代久遠該坊已毀,現僅存於文獻中。

許盛將軍家族能䇄立政壇,橫跨政學兩界6個世代,將近2個世紀;究其原因,首在讀書,功名科舉靠自己,取士考試惟讀書;家族成員除許盛是靠軍功獲取功名外,其他五代人靠讀書,個個都是科考及格的監生、貢生、舉人、進士;不但自己讀書,也影響到家眷讀書;所以讀書修德,為官清正,興學佈施,教學行善,輾轉相依,福德綿延。

二為官清廉,一介不取;許盛又有「許百萬」之稱,其典故為許盛將軍赴署衙上任,偶見照壁畫獸甲作金色,目閃閃如有光,立掘毀,獲窖金99萬兩,表奏,帝嘉其不私匿巨金,加一萬,以足百萬之數賜之,後人嘉其廉而稱「許百萬」;子孫受其德行影響,為官也清白廉潔,如懿善在廣東博羅任知縣時,父親許祟楷往生惡耗傳至縣衙,幕僚乃欲為知縣籌措一筆歸鄉安家費用,而將腦筋動到公家稅賦上,此事為許懿善所悉而婉拒,即為例證。

三尊孔尚文,興文教;許盛以老乞歸,捐三千八百金,修本邑文廟及明倫堂、鄉賢祠;許崇楷在山西翼城縣知縣任內,為了修繕學宮,率先捐俸五十金;另為讓百姓免於公家辦理各種典禮時借用器物煩擾,自掏腰包拿俸祿來購置整套祭典設備,並列入移交,許德樹捐資倡修福州府學並侯官縣學文廟;自經始迄落成,凡工費出入悉任之,道光13年(1833)調臺灣府儒學教授;見郡文廟歲久莫修,祭器、樂器率多殘缺,捐金千兩為紳士倡,新之、完之;道光17年(1837)調漳州府,署衙後舊有朱文公七星池,請於郡守,訪故址重濬之。學舊無尊經摟,捐俸建焉;芝山書院漸就傾圯,力請修葺;這都見證家族成員對文教設施重視,遇有文廟、學堂、祭典設備老舊、殘缺、傾圮者,都提倡修葺,經費不足者,其亦捐俸促成。

四心存善念,勤於公事;許廷瑤雖是蔭官出身,但宦績最稱;許崇楷在山西翼城縣任知縣, 時翼城縣百廢待舉,其在任內修繕學宮、河隄、書院、穀倉、城隍廟等工程;為官5年,無時無刻不為百姓謀福,官譽清正,深獲縣民好評;許懿善在廣東博羅任知縣時,僅任旬日,即結積案400餘案,監獄犯人清理一空;足見其處理公務才能,明快利落,作風劍及履及,幕僚與縣民稱道;許德樹在臺灣府儒學教授,兼主海東書院講席,院規久弛,德樹創立條約;於文詞詩賦,拔其尤者鈔粘院壁,俾多士得所觀摩;台郡初入學者皆具束金,有某生家貧如洗,郄其贄,且厚贈焉;在漳州府學教授,進謁者諄諄垂誨,朝夕無倦容;大家均兢兢業業在工作崗位上,為民造福,為學子教學。

許盛將軍家族為官,依據清朝廷規定,不能在家鄕500里內為官;所以宦績遍及江西南贛、湖北襄陽、熱河宣化、河南商邱、湖南常州、江西南康、河南衛輝、北京、山西翼城、聞喜、徐溝、廣東博羅、歸善、陸豐、福建漳州、臺灣臺南等地,可謂政績彰顯遍及海峽兩岸各地。

許盛將軍家族,除許盛以軍功被清廷任命為總兵,功蹟顯赫,為大家所熟知。中華金門旅台許氏宗親會副理事長許木進表示,金門縣志與后沙許氏家廟亦有記載外,而其他子孫則散居大陸各地,官職不是很高,加以未能與家鄉聯絡,其為官功勳事蹟,也就無法系統化整理;現今僅就所查到文獻資料中加以敍述,希望本文經刊出以後,能聯繫到他的後代,藉時就能有更多史料出現,讓金門官宦之家后沙許盛家族,能在歷史上,在清政壇上亙古綿延長達6個世代、170餘年歷史能完整陳現。(照片由中華金門旅台許氏宗親會副理事長許木進提供)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