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慈濟志工,十一月四日至六日齊聚藍毗尼,與兩個當地組織「尼泊爾國家洗腎中心」和「藍毗尼國際佛教協會義診中心」合作,舉行首場大型義診,這也是慈濟首次在佛陀故鄉展開的醫療服務。三日義診透過內科、牙科、婦科、兒科、家醫科、腎臟科、心臟科、中醫等九個科別,服務鄉親三千兩百七十七人次。星馬慈濟志工與人醫代表在十一月十七日與上人透過雲端連線,分享義診的情況及心得。
在馬來西亞吉打連線的莊菀佳醫師(法號:慮昶),報告中提到當地民眾較多的健康問題像是高血壓、關節疼痛等,因許多人從事搬運重物的勞力工作,容易出現傷及肌肉骨骼等職業性疾病。此外,飲食不均衡也帶來慢性腎臟病和脂肪肝的隱憂。因生活困頓,當地居民多食用白飯加鹽巴或者是洋蔥加白飯,長期缺乏蛋白質,導致代謝異常,脂肪囤積肝臟。
健康和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所以社區衛教及健檢相當重要,避免因疾病而拖累家庭經濟。義診中也教導民眾正確的健康飲食、正確的搬運方式,以及提升飲水的品質,(當地多飲用地下水),以減少腎結石的發生。」
馬來西亞慈濟人醫會醫師陳成亨(法號:惟揚)補充說明,家訪時見一位因為缺乏蛋白質而造成肚子腫脹的三歲小男孩,因家庭功能失調,由七歲及九的姊姊照顧,家裡衛生狀況非常不理想,只能吃白飯加鹽當三餐。陳醫師亦指出,義診中的確有不少高血壓患者,多為飲食缺乏蛋白質緣故。普遍貧窮的環境中,大人與孩童如何攝取營養?「慈濟團隊後來發現當地生產有許多不同類型的豆類,可以提供蛋白質,進而推展勸素,也希望從飲食衛生教育及婦女教育著手,期許更努力在這三方面付出,減少疾病發生率。」
新加坡慈濟人醫會陳俏蓉(法號:明宇)中醫師,在服務病人的過程中,深感當地民眾的醫療需求,特別是中風的患者,更需要把握中風前期的治療黃金期。在義診結束後,陳醫師還多騰出一個月留下來駐診。她說身體健康又能付出是一種福氣,「我發願要當上人的手腳,此次義診中,有做到尊重病人隱私,且將師父的法時刻運用在生活中。」
部分義診病人將由當地衛生所醫生做後續治療,尼泊爾人醫尼爾醫師也協助溝通安排。他分享,這次在藍毗尼的義診跟幾年前在加德滿都的義診,無論環境、文化、語言上皆不同,但是不變的是慈濟精神及上人的指導與祝福。尼爾醫生進一步說到,人們到佛陀的誕生地藍毗尼尋找心靈的治療,但是這裡連基本醫療都缺乏,如何談得上精神心靈的療癒?「我的心在哭泣,想改變這裡的環境,但是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我會跟著慈濟的步伐幫助病人。我試著安定自己的心,相信上人的祝福與指導,以及慈濟人可以改善這裡鄉親的生活。」
新加坡人醫許智亮醫師也分享參加這場義診猶如是一場法會,有「靈鷲山上,法會不散,說法景象,經章躍然」之感。看見藍毗尼落後的公共衛生及汲水器,以及小孩子在使用骯髒的奶瓶,感受到應「見苦拔苦、知福造福」。
撰文/陳秋華;攝影/攸尼斯、邱建義
本文為「人醫心傳」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