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黃秀卿報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自2022年12月3日至今年2月5日在國美館戶外廣場及「U-108 SPACE」展出,除了展出精彩的藝術作品,特別於日前舉辦為期二天的國際論壇,進一步探討5G技術應用於科技藝術的多元性和光節的永續性。
本次論壇規劃兩大主軸──「速度與連結:5G世代下科技藝術展演及其可能性」與「科技藝術與光節的永續經營」,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包括文化內容策進院副院長張文櫻、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施登騰、akaSwap藝術總監王新仁、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電腦科學校長特聘教授兼文化分析實驗室主任列弗・曼諾維奇(Lav MANOVICH)、馬德里現代數位科技影音藝術節(MADATAC)創辦人尤里.勒赫(Iury LECH)進行主題演講,並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參展藝術家參與專題討論。
國美館廖仁義館長開場致詞時表示,「以歡迎家人回家的心情,歡迎各位蒞臨國美館」,因為國美館不但是科技藝術的家,也是科技藝術家的家,更是熱愛科技藝術朋友的家。國美館推動科技藝術可回溯至20年前的數位藝術方舟計畫,2019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以培育科技藝術人才的發展為宗旨,將「科技藝術共生計畫」作為另項重點政策。此外,2020年開始辦理的國際光影藝術節 ,已成為每年臺中市居民與全國民眾非常喜愛的展覽與活動,而每年度配合光影節舉辦的論壇,更是成為光影節期間的重要學術活動。今年由邱誌勇教授策劃的國際論壇,邀請到許多國內外學界及業界重量級的講者,相信透過這些學者專家精彩的發表,能引發更多更深入的討論與交流。
論壇首日的主題為「速度與連結:5G世代下科技藝術展演及其可能性」,首場主題演講由文化內容策進院副院長張文櫻主講「未來內容與新型態藝文產業樣貌」,探討元宇宙在生活中實現,為藝文產業帶來無限可能,也思考藝文產業如何加快科技導入的腳步,建立內容與科技跨域融合。緊接著由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陶亞倫主持專題討論「超越美術館之牆:科技藝術公共藝術化」,科技藝術如今已成為所有展會節慶必備的元素,藉當代傳輸科技的精進與運算能力提升,其互動性、虛擬性、即時性等特質,讓作品得以超越傳統美術館牆面,跨越時空距離及其戶外展演性,進而迫使人們思考其公共藝術化的可能。
隨後,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施登騰主講「臺灣5G體驗的創新數位樣態:技術、學術與藝術」,思考藝術文化在5G影響下,面臨「內容」(Content)、「平臺」(Platform)、「網路」(Network)與「顯示器」(Device)之「CPND生態系統」的劇烈改變之問題或機會。第二場的專題討論「館舍與數位科技」,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俊文主持,探討在數位時代,藝文館舍如何快速與觀眾、社群進行有效的溝通,並討論科技藝術創作與藝文館舍展演的諸多議題。最後,由數位文化理論家、作家和藝術家列弗.曼諾維奇博士帶來「十億個的林布蘭?AI圖像生成革命的內幕」線上主題演講,帶領大家以批判性的角度評論一些關於AI圖像生成的主張,並提出其他理解它的方式。
(15)日的主題為「科技藝術與光節的永續經營」,包含兩場主題演講和兩場專題討論,首先由臺灣第一位登上 NFT 藝術殿堂 Art Blocks 的數位藝術家王新仁主講「演算、衍生與虛擬性:加密藝術參與藝術節慶的可能性」。生成式藝術隨著2021年的NFT狂潮,以全新的姿態進入大眾眼前,王新仁將循著演算法的足跡,來分析、討論藝術家們的思考重點,以及所謂共識的價值。隨後由策展人葉廷皓主持,和參展藝術家(團隊)共同進行「場域互動與即時性:科技藝術作為光節類型的獨特性」專題討論,以科技藝術可以滿足高度互動性與即時性需求為切入點,分享科技藝術成為光節展演類型作品的獨特性。
第二場專題演講由「馬德里現代數位科技影音藝術節」(MADATAC)創辦總監尤里.勒赫擔任主講人,以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合作的角度,探討科技數位媒體藝術中,數位隨機過程及其核心的隨機永續性。最後一場專題討論以「節慶從點狀活動轉化作為永續性」為題,邀請2022臺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林昆穎、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總管理處總監陳國政,與策展人邱誌勇共同討論,如何將遍地的展會節慶,從點狀活動轉化為永續性發展,並在關注臺灣科技藝術的長久經營之際,更關注地方人文特色,以發展具獨特文化色彩的成果來提升國際藝術創作競爭力。
整體議程規劃相當豐富精彩,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來共襄盛舉,並把握展期觀賞由數據轉化而成的作品帶來的美好風景。圖/業者提供
延伸閱讀:【焦點傳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