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重複懷疑自己、出現性幻想都是「強迫症」作怪!過來人:停止很難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3.01.14 18:00


你想像中的「強迫症」是怎麼樣的?不斷反覆洗手、重複開關門、重度潔癖?其實強迫症分成「強迫性思想」與「強迫性行為」,患者所呈現的症狀也不盡相同。強迫症患者陳俞蒨於自《我的強迫症》一書中,分享自身患病與診療經歷,讓強迫症患者看到希望的光芒。以下為原書摘文:


強迫性思想——那跳不過的5秒廣告

強迫症主要分為「強迫性思想」以及「強迫性行為」2種症狀,有些人只會有其中一種,而像我,則是2種都有。「強迫性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一些不停侵入腦中的想法。面對這些思想,患者沒辦法拒絕它的來臨,也沒辦法決定那些想法的組成,只能像個傀儡一樣被操控。

延伸閱讀:
強迫症其實是心理防衛!醫:單身者「這原因」更易患病

舉一個我常提的例子:大家在YouTube上看影片,影片之前是否都會出現1至2個要看5秒,否則不能跳過的廣告?強迫性思想就有點像是那個廣告,但可怕的是在強迫症裡,連「5秒略過」的按鍵也沒有。

患者只能任憑它在腦海裡重複播放著那些不堪與罪惡,然後靜靜地等待它差遣,因為逃避、掙扎只會愈陷愈深。

延伸閱讀:
強迫症發作⋯腦中不斷受「它」威脅?她用「重複動作」對抗恐懼感

以下,是我的強迫性思想類型:

  • 毫無止境地懷疑自己:每完成一件事之後,我的腦海就會開始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完成了?是不是其實我有什麼缺漏⋯即便再三確認,我還是會深陷在不安之中,因此需要透過重複檢查來減緩我的心情。
    另外,當我看到有2個人在竊竊私語,或是別人在講話,當我經過時,卻突然盯著我,那麼,我腦海就會衍生出許多劇場,例如:「他們是不是在講我壞話?」或是「我哪裡不好嗎?他們為什麼用那種眼神看著我?」等等。以上這2種情況雖然不一定是強迫症的人才有,但因為我在就醫時,醫師特別詢問我是否有這樣的症狀,我才意識到這與強迫症也是有關聯的。
  • 攻擊與殺人:這一點在典型的強迫症以及網路上的資料,大多是表示會不受控制地想像自己傷害了別人,甚至是有不小心致人於死地的想法。不過,對我來說,這樣的狀況雖然有,但比較少,反而是威脅我,如果不照著它的要求,例如再走回去洗手或關門等,它就會去傷害我在乎的人,然後使我愧疚不已,因為我會認為災難是我造成的,這樣的狀況比較多一些。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例如今天早上爺爺騎車載我去學校上課,他再騎回家,我的強迫性思想就會在我上課的時候突然出現,並告訴我:「去洗手,不然你的爺爺就會在回去的路上出車禍,而這些都是因為你沒有聽我的話造成的。你要負責。」接著,我就會因此感到焦慮與不安,甚至有好幾次我都因為太擔心了,而找藉口打電話回家,確認爺爺是不是還好好的,我才能繼續上課。
  • 褻瀆神明:這一點相較於前面2點,可能比較抽象,但簡單來說,就是神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占一個很崇高的地位,我們尊敬並且供奉祂,所以理當嚴肅地看待。我也是一樣。對於神明,我出自內心地尊敬,但強迫性思想卻總會逼迫我把神明與「性」有關的東西聯想在一起。這讓我覺得自己很不潔。我怎麼可以如此不敬地對待神明?接著迫使我藉由重複洗手,來消除罪惡感與想法。
  • 性的想像:最後的這一點,常會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嚴肅的狀況裡,例如上述提到的神明或有人去世等,當然在平常也會發生,但最讓我焦慮的,通常都是在比較肅靜的場合。因為我會覺得這不應該是我會有的想法,而一直出現「性行為」或是其他性方面的想像,會讓我覺得我很不尊重神明、死者,以及我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思想很不潔的人,於是必須藉由重複洗手或其他動作,以去除想法,並緩解情緒。

以上4點,是在我心中占據最大多數的強迫性思想。不過,每個人的症狀都不大一樣,甚至有人是沒有強迫性思想,而只有強迫性行為。或許某些人在了解後,會覺得我們是因為心裡本來就不純潔,或是自己想有那種想法,才造成的。

但事實是,如果我們不是被逼迫的話,我們還會那麼痛苦嗎?如果這不是一個不屬於我們的思想,我們還會感到罪惡嗎?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它的侵入,無法放任自己成為強迫性思想所說的那種人,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聽它的話,去藉由洗手或是重複動作,來消除那些不安與焦慮。

儘管理智告訴我們,不需要這樣做,但還是會為自己有這樣的想法而感到愧疚與抱歉。縱使不是我們自願的,但那些想法也的確來到我們的腦海中,並且逼迫我們要負責。

我愛我在乎的人,也尊敬大眾所遵從的,所以才會想保護他們。就算只是一個我腦海裡的強迫性想法,可能不會真正傷害或詆毀我愛的人,以及就算反覆洗手,也不一定能解除危機,但我覺得也不可以因為我的一次不洗手,而造成噩夢成真。

所以在這裡,沒有雨後的彩虹,只有努力地撥去層層的雲而已;儘管我們都知道,背後不一定有陽光。

(本文摘自/我的強迫症:腦海裡無法停止的執著與威脅,排山倒海/寶瓶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