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凱米颱風 拜登 幼兒園性侵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熱鬧登場

三星傳媒/ 2023.01.13 16:19
(記者廖銘瑞/高雄報導)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共同合辦《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今(13)日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熱鬧登場,文資局和科工館長期致力於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傳承以及活化運用,展覽使用先進的體感互動遊戲、觸控裝置、沉浸式劇場與圖像感應等新媒體科技,讓民眾更容易親近與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與價值,進而建立保存共識,期能共同守護臺灣獨特的海洋歷史與文化。

20230113161802NM0J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貴賓參與開幕。(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文化部文資局主任秘書林滿圓、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李秀鳳、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館長黃瓊瑩、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館管理中心田詩涵、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副教授洪文玲等貴賓共同為本特展揭開序幕。
 
文化部文資局主任秘書林滿圓表示,本次展覽是文資局和科工館第2檔聯手合作的巡迴特展,前檔展覽「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展期約9個月,累積有8萬多人次參觀,成功透過沉浸式展示手法,將水下文化資產意涵和重要性帶給南臺灣、東部和離島等地民眾了解。《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將延續前檔展覽多媒體互動展示形式,分為「水下時空隧道」、「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臺灣海洋考古之旅」、「東西洋交會下的臺灣風貌」與「永續與推廣」等五大展區,藉由大型沉浸式船隻造型投影劇場裝置,帶領大家重返大航海時代,並認識水下文化資產的來源與保存的重要性。展覽為巡迴各展中展示面積最大,展示面向最完整的一場,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科工館李秀鳳館長表示,臺灣四面環海,海洋並非臺灣對外交通的阻礙,而是與外界連結的重要通道。數百年來海洋提供了臺灣人民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孕育出多元的文化特質。有些船隻的人們停留在臺灣,在陸上留下印記,也帶來了豐富的物種;有些船隻則因為風浪觸礁甚至戰爭而沉沒於臺灣周遭的海洋,成為我國重要且寶貴的水下文化資產。作為南部重要科普推動場域的科工館,很高興可以持續以跨部會方式與文資局合作,透過整合科學、藝術、文化項目,從歷史脈絡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融入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一起守護臺灣珍貴的水下文化資產。
 
 
為持續加強提升國人從小對海洋文化及周邊環境的認識,深化國人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概念,繼110年「藏水覓趣特展」之後,這次再度攜手合辦「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本次展覽結合水下考古與陸域遺跡,將各時代航路與留下的多元遺產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從歷史脈絡認識水下文化資產,並融入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大航海時代海洋歷史、在地海洋人文特色等內容,以呈現出不同風貌的全新展覽,認識水下文資原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本展運用多媒體展示科技,搭配手機通訊軟體提供一套實境解謎遊戲,輔助展覽內容,讓民眾的參觀經驗更加豐富多樣。展覽共分為「水下時空隧道」、「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臺灣海洋考古之旅」、「東西洋交會下的臺灣風貌」與「永續與推廣」等五大展區。沿著船舶造型牆面,走入本展最大亮點:中央船舶大型投影區,隨著船隻航行,走訪臺灣沿岸各地相關的燈塔、港口、廟宇、城堡等建築物遺址遺跡,再前往風帆造型的沉浸式投影劇場,化身成為在大航海時期,翻閱著古老地圖的船長,體驗海洋考古之旅,瞭解早期西方各國對臺灣的想像。
 
本展也分別展示了珍貴的出水遺物真品,與3D列印復刻品文物,運用多媒體觸控裝置,提供觀眾近距離觀看與瞭解文物的機會。欣賞文物之餘,看看西方水手與東方討海人的不同裝備,再透過圖像感應裝置,發現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用語及事物,例如:番薯、蓮霧、玉米、肥皂(雪文)、水泥(紅毛塗)等等,原來是隨著西方船隻一起飄洋過海來到臺灣,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展覽最後藉由臺灣潛水觀光秘境影片欣賞與水下文資保存標語打卡活動,向觀眾傳遞水下文資的重要性,喚起國人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的意識,一起守護臺灣的水下文化資產。展覽時間自即日至4月5日,邀請您前來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一起「潛行探索臺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