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哲明》從超徵稅收到「還稅於民」-政府「財政紀律」的反思
【愛傳媒「明」理專欄】蔡政府在全國稅收實徵超出預算數約4,000多億是否「還稅於民」引發關注,當中又以中央政府超徵3,000多億比例最高,行政院長蘇貞昌對外宣佈每人發放6000元「現金紅包」,也比照了香港、澳門、南韓政府的稅務慣例,但以財政部長蘇建榮答詢表示全國稅收超徵現象如同去年,不僅在償債與發還的作法引發討論,也讓理應「量出為入」的稅務制度產生反思。
稅收超徵是指稅收「實徵數」超過「預算數」之整體金額,呈現政府稅收短估,政府基於租稅法定主義依法課稅,一般不會產生超徵問題,但就財政部統計數據公告,除了2020年因COVID-19疫情關係稅收短徵,從2016年至2022年全數超徵稅收;政府面對持續為數龐大的稅收預測誤差儼然引發政治紛爭,缺乏「量出為入」也反映出財政收支平衡破口。
利安達平和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吳明儀會計師對於政府超徵稅收現況提出四大解方,作為國稅與地方稅參考,避免政治意識凌駕財務專業,藉此達到透過稅收富國強民的終極目標:
壹. 量出為入
政府必須對於課稅對象嚴格執行維護「財政紀律」,臺灣租稅負擔率相較他國偏低,整體而言人民稅負並不沉重,政治人物(或壓力團體)操作「還稅於民」,顯然已在收支與償債之間產生嚴重失衡。
貳. 超徵繳庫
依據預算法第59條規定「超徵應一律繳庫」,按照制式作法藉此減少舉債或增加還本,假如稅收超徵年年上演,預算法中就該重新擬定,政府舉債之下進入償債基金以此攤提。
參. 紅利還稅
基於政府財政體制健全產生「經濟紅利」自然可以盈餘共享,而非債留子孫造成世代不正義的問題,例如新加坡政府自2006年開始,已從財政盈餘提撥經費,派發紅利給予全民共享。
肆. 增列歲入
政府必須思考透過「增列歲入」避免超徵,額外羅列年度收入並將債務舉借及賸餘移用排除,迫使預算編列淂以精準確實,而非國人稅收以及負債同步增加,反而造成收支不平衡的稅務問題。
行政院已規劃列出1400億元普發每人現金6000元,但依財政部官員的說法,目前可用的歲計賸餘只有1250億元,因此必須再度舉債150億元以上,才能達到「還稅於民」目標;財政部國庫署在記者會也表示,去年稅收超徵的4500億元,至少等到7月審計部審定後才能動支,如今政府若是年後普發現金,勢必又要籌措財源。
政府「財政紀律」是否「量出為入」才是「還稅於民」的核心議題,而非只是關注「普發紅包」,一旦財政收支平衡出現破口,便會加重政府舉債情勢,吳明儀會計師建議必須回到稅務專業,並且提出量出為入、超徵繳庫、紅利還稅以及增列歲入等方式,避免讓「還稅於民」淪為「債留子孫」的政治民粹。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
●投稿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