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吃便當,真的會吃出疾病來嗎?根據媒體報導,64歲知名樂隊老師孔鏘近年深受糖尿病所苦,他還勸大家有病別拖:「會啃噬掉身上所有器官!」近日孔鏘受訪時稱自己一年吃掉500多個便當,因為太忙了,沒時間理它,慢慢的覺得糖尿病就像身體是一個糖水,把器官泡在糖水裡,泡久了以後都敗壞了,回不來了。」還感嘆說:「我這個病就是吃便當吃來的!」究竟疾病會因為吃大量便當造成嗎?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室尤偉銘營養師表示,在台灣糖尿病就醫人口高達242萬人,也就是說在台灣2300萬人口中,每10個人就有1個是糖尿病。事實上,市售便當的內容物有很多錯誤的食物組合,往往食材的比例也不對,確實常常會讓飯後血糖飆升超過200 mg/dL以上,長期吃下來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而孔鏘老師每天吃下肚的便當其販售店家如果沒有營養師指導,長期大量吃便當累積下來,可能只是吃飽卻賠了健康。
吃便當錯誤組合與NG行為
尤偉銘營養師表示,便當可說是台灣大眾勞工經濟實惠的一餐,但是便當越吃身體越不健康的原因在於便當裡面放了什麼!便當的錯誤組合就是澱粉過量與加工品過多,便當已經有白飯了,但是配菜的格子裡面又放冬粉、南瓜、玉米、米血等澱粉食物,這會造成飯後血糖偏高又缺乏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為了節省便當成本,店家可能選用麵輪、香腸、豆棗、黑輪、甜不辣等加工品增量,看起來便當很澎湃,實際上吃進身體都是造成代謝負擔。更糟糕的是NG行為,就是在飯後來杯汽水、手搖飲、運動飲料等,不僅熱量超標、醣類更是大大過量,當然長期下來,就會使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大增。
飲食比例與疾病的關係
【關鍵數字】
台灣每55分鐘就有1人因糖尿病而死亡,每32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成年男性38.0%及女性46.6%有腰圍過粗問題,成年男性25.3%及女性19.4%有肥胖問題,加上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高達99.8%、堅果種子不足1份的為91%、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為86%、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亦為86%、豆魚蛋肉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6份有53%、全榖雜糧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3碗有49%、油脂類超過建議攝取量5茶匙的有39%(上述建議攝取量為六大類食物建議攝取量之平均值),表示有很多民眾是飲食不均衡而導致熱量過多、營養素不均衡造成慢性病等健康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水果及蔬菜攝取不足,造成全球約14%胃腸道癌症死亡,11%缺血性心臟病死亡及9%中風死亡,而攝取足量的蔬菜及水果,可以預防如心臟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
健康吃便當的概念
近年來坊間興起健康便當店,標榜少油少鹽的水煮餐相當受到民眾青睞,特別是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慢性病的族群,就是希望吃得健康遠離肥胖、三高慢性疾病。健康吃便當的概念分成兩部分說明:
第一、食物的營養價值在於天然的原態,舉例來說:烤地瓜vs地瓜酥,前者烤地瓜具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健康,同時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可促進代謝健康,而後者地瓜酥受到高溫及過度加工,營養素幾乎流失與破壞殆盡只剩空熱量。
第二、便當的營養素比例,一餐營養素建議比例是醣類50%~60%、蛋白質10%~20%、脂肪20%~30%,民眾可依照自身營養需求來調配營養素之比例,有血糖控制需求者,可將醣類攝取量降低至50%;預防肌肉流失需求者,可將蛋白質攝取量增加至20%。尤偉銘營養師補充說明,健康便當還有重要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取決於使用的食材,例如:番茄炒蛋vs蒜香菠菜,前者富含茄紅素與鐵質,後者富含葉綠素與鈣質,因此,健康便當的食材要每天變換才能均衡攝取到各種天然食物的營養價值。
營養師分享「健康吃便當6口訣」
尤偉銘營養師提醒,為了預防疾病的發生及滿足大部分民眾的營養需求,營養師分享「健康吃便當6口訣」:
「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落實於日常生活飲食當中,或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餐盒依照格子、面積或比例放入在地、原態、多樣化的食物,就能讓社區民眾獲得均衡的營養素促進身體健康並且降低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無論是選擇哪一種健康餐盒供應型式,要配合大部分用餐者之狀況來增減食物份量,例如:血糖控制者可適量減少澱粉與水果份量,肥胖者可增加蔬菜份量並適量減少澱粉份量、發育中者可增加蛋白質份量,若有特殊族群,如年長者、牙口不佳者,亦可請教營養師指導店家便當調整食材種類、質地、份量及營養素之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