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去年產業情況,大家可能只會想到上半年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營收及淨利都創歷史新高,再者就是長榮海運平均發45個月年終獎金。 但這一切都是錯覺,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陳明璋提出幾個觀察角度: 一,最近公布的聯準會會議紀錄顯示,聯準會還是偏鷹,今年不太可能降息,最多就是縮小升息的幅度; 二,美國四大科技巨頭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都大幅裁員; 三,美國標普500自去年第三季起的EPS貢獻度發生產業變動,原先貢獻度最大的能源類股由7.5%,預估到今年第三季將衰退到負1.3%、工業由1.6%降至1.3;反倒是通訊類股由負1.9%增至1.5%、金融由負1.9%增至2.5%、科技由負0.2%增至1.7%; 四,台海緊急持續,雖然蔡總統出現在《經濟學人》特刊的封面,但並不是好事,台灣問題仍是2023的引爆點,而在中共威脅升高的情況下,台灣兵役已延長為一年; 五,大陸已經放棄清零、重開邊境,但「國進民退」、「共同富裕」的政策已被視為改變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 六,台商改變對中國的角色認知,更多的台商在中國之外另闢生產線,謂之中國+1。 陳明璋透露,很多大陸台商老闆最近跟他抱怨,2022年是西進30多年來生意最差的一年,而今年第一季比去年更差,訂單衰退情況將持續到今年第二季。 國際貨幣基金(IMF)去年10月全面調降全球各國2023的經濟成長預測,而今年唯一經濟成長率會高於去年的國家只有中國,但這項統計是在11月中旬中國放棄清零、疫情大爆發之前所做,已經不符合IMF的預測。 IMF總裁喬治艾娃日前即強調,中國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降至全球平均水準,甚至是低於全球水準,這是40年來首見;而且,在接下來幾個月,對中國而言相當艱苦,對中國經濟成長有負面影響,對地區影響也是負面的,對全球經濟成長也是負面的。 面對30多年來最大的產業海嘯,海外台商該如何應對?根據黃山申格電子科技總經理部榮瓚發表的論文,台商的創新與突破應該在三個面向推進: 一,彈性自動化、工業4.0。投資資訊系統幫助台商達成彈性生產,特別是能掌握進銷存、財務透明化的ERP,以及能隨時了解產能利用率、生產進度一把抓的EMS。而台灣的手搖飲就是充分運作這套模式而傲視全球。 二,供應在地化。從FOB到DDP,以門到門的服務減少客戶的麻煩,這包括海外倉庫的布局、物流夥伴的合作;透過在地化生產,打造海外自動化工廠,以降客戶的疑慮;至於資訊化工廠可以幫助總部掌握所有細節;結合這些作為可以讓台商掌握銷售管道。 三,企業資本化。打造出精實企業後,自然容易吸引到資本目光,而透明的財報則是做好資本對接的窗口;透過掛牌上市,更能引入資本布局全球;最後就是投入綠色新能源產業,和客戶一起驅動未來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