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慈濟科技大學 緬懷第二任校長張芙美

慈善新聞網/ 2023.01.04 08:31

嚴與緣感恩張校長嚴格的行政領導,讓我勇於承擔,為我的慧命成長,開啟善緣。

撰文/蔡裕美(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

  當年自己轉系,就是不想接觸教育行政。沒想到,進入慈濟護專教書,卻做兼任了十二年的行政工作。這一切,都要歸因於張芙美校長的信任,認為我願意做事,更是手把手的嚴格教導。共事中,張校長都會很直接地指明錯處,訂定的事項,也必須在期限前完成。

  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張校長交付國學教室和文化教室的建置,人文教學區景觀的美化,圖書館朱銘雕刻與多媒材作品的展示,以及智慧樓、精進樓、知足樓、感恩樓、善解樓、包容樓的青銅立體字,以及校園裡的木質野餐桌椅購置等,都有著張校長的用心和策動。

張芙美校長重視通識教育發展,親自出席八十八學年度全國技職校院通識教育研討會。

  張校長鐵腕的行政風格,即使在2002年轉調慈濟大學前,仍然指示要申請教育部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獎助,實驗中文和英文教學的創新。有了這四年計畫的專案經費補助,奠定學校強化學生國語文習作,和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措施的基礎。所以,十分感恩張校長當年堅定的指示,讓我日後更有信心,繼續申請教育部相關的計畫補助,來強化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氛圍。

  回想1997年5月美國研究所畢業前,知道慈濟護專在徵聘英文老師,所以,就把履歷寄到花蓮。8月回到台灣時,適逢張校長在台北出差,所以,張校長是在慈濟台北分會與我面談。

  為了想讓家人支持我到護專任教,張校長口頭邀約,說帶媽媽一起來學校看看。透過德慇師父的安排,媽媽與我到精舍,與證嚴上人一起共進午餐。當時,我感受到張校長就像是一位母親,希望安定我回鄉的心情,巧妙地牽起慈濟的法緣,讓我走入慈濟的大家庭。

張芙美校長策動人文教學區美化工程。

  2020年12月23日,陳尚志老師和張校長蒞臨慈科大「慈濟人文川流台灣導覽教材研發社群成果發表會」。我跟張校長說,您當年聘了好多老師,我們都還在,是不是可以帶我們再進精舍,跟證嚴上人分享?張校長開心地笑著說,好啊!

  如今張校長解脫病苦。回首前塵往事,我感恩張校長嚴格的行政領導,讓我勇於承擔。更感恩他當年用心良苦地說服家人,讓我隻身來到花蓮任教,為我的慧命成長,開啟善緣。

2020年,張芙美校長與陳尚志老師蒞臨慈濟人文川流台灣導覽教材研發社群成果發表會。

言傳與身教在我心中,您是最佳校長,您的氣度及能力令我佩服。

撰文/郭德貞(慈濟科技大學醫務暨健康管理系助理教授)

  阿美校長,祝福您一路好走,早日成佛。

  1997年,我到慈濟護專任教。當時,張校長面試時問我:「你覺得,好老師應該具有哪些特質?」這麼多年來,每當我因學生的種種問題,弄得精疲力竭時,總會想起張校長在我擔任教師前的問題,警醒自己要當個好老師。

  張校長做事相當仔細,跟他做事可以學習到很多。在因應改制技術學院的評鑑時,阿美校長會逐字逐句地修改改制的報告,修改簡報檔案,讓我這初出茅蘆的新手系主任,從中獲益良多。

張芙美校長與醫管系學生合影。

  我是個性直白又有點傻的新人,不懂得待人處事的藝術,常常被阿美校長唸叨,感覺就像是媽媽對女兒般用心在關心及叮嚀著我。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感激張校長對我的諄諄告誡。同時,張校長又像慈母般的對待每位員工,細心地指導著我們。

  當我結婚時,張校長和陳老師專程到宜蘭,擔任我的主婚人,就像家人般的支持我,令我十分感恩。若沒有張校長您的大力支持,我不可能把醫管系學分班,開設至羅東博愛醫院及台東馬偕醫院,更無法順利開設醫管系二專進修班。這些都是我職涯中,相當重要的學習歷程,感恩有您的提攜。在我心中,您是最佳校長,您的氣度及能力令我佩服。

  聽到您離開萬般不拾,祝福您一路好走,早日成佛,再來度化眾生。阿彌陀佛!

張芙美校長伉儷擔任婚宴主婚人。

堅毅與溫柔在我心中,她是同時具備堅毅及溫暖性格,充滿人文關懷的長輩與家人。

撰文/陳翰霖(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主任)

  回憶第一次與張校長見面時,我們就像相識多年一般,聊得很愉快。張校長說,慈濟護專是教育部原住民重點學校,原住民學生比例高,需要針對原住民學生和鄉土文化教育,進行詳細規劃。

  1998年,我進入學校服務後,校長便指示成立原住民事務組(現為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和規劃原住民文物館(現為原住民族博物館)。後來,張校長雖然調任慈濟志業體,但是,仍然透過許多方式給我關心及指導,至今點滴難忘。

88學年原住民文化體驗營

對教育品質的堅持

  張校長對於辦教育的品質要求,十分細膩。還記得當年為了訂製博物館等級的原住民蠟像,我們尋遍台灣各地專家,並親自到新竹縣新豐鄉,參訪林老師的蠟像工作室。

  出發前,張校長特別交代要多拍些照片回來,需確認製作水準與風格符合教學需要,還要考量擺設空間的溫度及濕度狀況。完工組裝後,突然有一天,張校長打電話叫我,「走,一起去看」。原來,校長想去原住民文物館。

  到了現場後,她仔細端詳蠟像的每個角度,還親自解開每座蠟像的衣服,逐一確認身體與四肢各部位安裝穩固,還包括蠟像材質、髮毛及神態、衣著,都符合族群的文化特性後才放心。

  張校長說,文化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環。館藏文物要儘量避免商業藝品,而教育用的收藏品,最好是部落生活中真實使用的器物,學生才能感受到生活文化的意義。而每次從部落帶回來的文物,校長也會撥空關心,並詢問各個器物的文化用途,聆聽說明並提問。可以感受到張校長發自內心,對於傳統文化保存,以及原住民教育的重視。

校長與原鄉社區服務隊的成員合影

推動多元族群文化尊重

  張校長對於多元文化尊重的教育,處處可見。不論是紋面長者座談、台灣鐵道舊車站、青藏高原少數民族文化、原住民音樂創作或耆老說故事等多元文化活動,大多選在晚上舉辦。儘管張校長公務再繁忙,也常撥空全程參加,讓人感受到校長對人文教育及藝術展演的真誠投入。

  此外,在部落實地舉辦的每年一次原住民文化體驗營,從第一次籌備會開始,都是張校長親自主持,不但確認文化體驗內容及流程細節,連報名人數也常超過二百位師生。有時候,還要用抽籤方式,決定參加人選。

  記得有一次,為了讓師生完整體驗布農族射耳祭的祭儀,我們特別徵求部落的同意,由張校長親自帶領近九十名師生,整整二部遊覽車,早上七點從學校出發,趕赴卓溪古風國小。

  歷經近兩小時的車程後,張校長毫無倦容,立即帶領師生加入祭典。第一線參與射耳祭全程儀式,並感受八部合音、小米豐收歌、報戰功等優美歌曲。彼時,與社區民眾及學生牽手跳舞的張校長,就像年輕學子般的純真燦爛歡笑,親近如家人般毫無距離。

張芙美校長親自參加耆老訪談文化座談。

品德及人文教育為重

  秉持證嚴上人的辦學理念,張校長特別重視人文素養及品德教育的課程規劃。記得某次主管會議中,為了專業及通識課程規劃,引發熱烈討論時,張校長提示大家,品德教育及人文素養雖然看不見,卻是學生一輩子的無形資產;通識教育能幫學生奠定良好基礎,專業表現才能加倍發揮。

  因此,張校長對老師的要求也十分嚴謹。學生穿制服,老師也要穿制服,做好榜樣。記得,有一次學生因考試時犯錯,依校規應記大過處分。當時,我只顧著幫學生求情,沒想到,張校長很堅定的說,「學生沒教好,主任及老師也有責任。」讓我覺得好慚愧,自此提醒自己,往後更要時時留意學生的品德教育。

校長帶領同學參加原鄉舞蹈表演

積極爭取教育資源

  為了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張校長對於教育資源的爭取不遺餘力。她曾說過,慈濟基金會募款得來不易,如果能為學校多爭取獎補助款,就能投入更多資源,造福學生。

  記得當時教育部年度原住民重點學校獎補助款統籌分配會議前夕,張校長特別交代我,這場會議他也會參與。當我們一起進入教育部會場後,我才發現,多數學校只派承辦人參加,而我們卻是校長親自參與討論。這也讓教育部長官及承辦人員更加相信,慈濟是校長帶頭用心辦學的好學校。

  會議中,張校長向教育部承辦主管分享慈濟的辦學理念,溫柔中透露著堅定毅力,不疾不徐地闡述著原住民公費制度、生活輔導、課業輔導、文物保存及多元文化教育的種種做法。在一旁忙著做筆記的我,也深深了解到,張校長對原住民教育的堅持及用心。

  雖然有人覺得張校長很難商量,但是,在我犯錯的時候,校長果斷明確、毫不猶豫的指正我;遇到困難時,校長願意把我叫到身旁,鼓勵我、提醒我。有這樣是非分明、無私精進的長官,其實是很幸福的。在我心中,她是同時具備堅毅及溫暖性格,充滿人文關懷的長輩與家人。

攝影/慈濟科技大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