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影音∕用鏡頭看鳥事∕冬寒!鵂鶹降遷 萌樣成焦點

新頭條/ 2023.01.02 13:55

連續幾波寒流來襲,迫使原本住在中低海拔的鵂鶹,降遷到平地周邊地帶,成為愛鳥人士追蹤的焦點。鵂鶹是台灣最小的鴞形目,萌樣造型非常可愛,實際上,牠是狩獵技巧高超的猛禽。牠的頭部後方黑色羽毛斑紋,模擬成一雙「大眼睛」,是用來欺敵的假眼。

以往宜蘭地區就傳出鵂鶹飛入小學校園的情事,也曾經出現在平地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近日則有一隻鵂鶹闖入小礁溪「居悠谷」民宿,誤撞了玻璃受傷獲救,甚至鳥友陳永琛和莊俊源也分別在礁溪山邊和頭城海岸,拍到鵂鶹出沒。

鵂鶹(Collared Owlet)又名領鵂鶹、姬梟,屬鴞形目鴟鴞科,是台灣總共十二種貓頭鷹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常有人形容牠只有拳頭大小,不過每個人的拳頭大小不一,真是沒有個標準。


▲鵂鶹圓滾滾的模樣很像「小葫蘆」,可愛極了。(圖∕周俊雄攝)

此鳥身長只有15到17公分,體重53到78公克,是不普遍的留鳥,也是特有亞種。雌雄同型,頭部、背部是黑褐色,雜有白色斑點,腹部白色,雜有黑褐色斑;牠的頭部圓形,沒有一般貓頭鷹常有的面盤,也沒有角羽,頸側和後頸為黃褐色,後頭有黃褐色的眼狀斑,這也是牠的一大特點。

個頭嬌小的鵂鶹,屬於半日行性的貓頭鷹,白天喜歡棲息在附近有空曠地的闊葉樹林,常常將身體鼓得圓滾滾,很像「小葫蘆」,看起來很萌,超級可愛。貓頭鷹的眼睛沒有隨意肌,不像人類眼珠可以上下左右轉動,所以必須要轉頭才能看到左右和後方的景物。幸好貓頭鷹的脖子有十四節骨頭,比人類的七節還多,所以貓頭鷹可以轉頭超過270度,鵂鶹的假眼和真眼很容易混淆視聽。


▲鵂鶹頭部後方黑色羽毛斑紋,模擬成一雙「大眼睛」,是用來欺敵的假眼。(圖∕周俊雄攝)

自然界中的生物外形和顏色各有不同的變化,一些動物身上會有類似眼睛的圖案,這種斑紋稱為眼斑(eyespot)。鵂鶹後頭部有明顯的眼斑花紋,鳥類專家猜測它有嚇阻天敵從後面偷襲或騷擾的功能。

鵂鶹的主要獵物是小型雀形目鳥類,也會捕食其它鳥類的雛鳥,有人記錄到鵂鶹闖入大赤啄木的樹洞中盜食雛鳥。鵂鶹的食物也包括其他的昆蟲、鼠類、蛙類和蜥蜴等,牠的狩獵技巧非常純熟,甚至可以制伏比牠自己身體還大的鳥類,例如藪鳥。


▲外表萌翻的鵂鶹,很難想像牠是猛禽之一。(圖∕周俊雄攝)

鵂鶹主要棲息在低、中海拔的樹林環境,所謂低海拔是指1200公尺以下,中海拔是指1200公尺到2400公尺。牠的出現與否,跟環境中的鳥類、昆蟲豐富的程度有關。牠飛行速度很快,疾如閃電,是快、狠、準的標準猛禽之一。而牠的獵食特性,跟牠的可愛外觀,形成強烈的對比。

國內研究貓頭鷹的專家曾翌碩與林文隆在《台灣的貓頭鷹》一書中表示,每年的三到四月為鵂鶹求偶季節,四到五月產卵和孵化,五月育雛,六月離巢。鵂鶹在台灣分佈的海拔因地而異,在西半部的山區,最低出現在海拔150公尺,例如台中霧峰;在台灣東部如台東知本,甚至在河口就有記錄。海拔的限制並非絕對,而是與當地的林相和季節有關,尤其冬季時,鵂鶹會追蹤牠的主食─中高海拔的小型鳥類而降遷,因此,冬季常有機會在低海拔地區發現牠的蹤跡。(本文作者∕資深媒體工作者暨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周俊雄博士)

編輯:陳木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