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清朝時期,因分類械鬥嚴重加上盜匪橫行,居民為了保鄉衛土,紛紛學習武術聯防保鄉,其中又以雲林的西螺七崁最負盛名,詔安開口獅的舞動,也與武術息息相關,也因為當地民風質樸,所以有「能過濁水溪難過虎尾溪」的俗諺,今天開口獅傳奇系列,我們要帶您來看,客家開口獅與西螺七崁的武術傳承關係,西螺七崁武術正逐漸消失,而開口獅則以另一種軟性文化方式存在。 學習武術主要用於健體強身,而舞獅則以武術為基礎,除了表演之外,也展現武館的精神與向心力,在清朝時期的西螺七崁,有振興社、勤習堂及武野館等有3大流派,而每一間宮廟也都有自己的武術陣頭。 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廖良元:「可以說每一個村莊有廟,都有陣頭,一到晚上我的村莊也好,或是別的村莊在教,鑼鼓聲一敲下去,自然年輕人就會靠過來。」 由於習武風氣盛行以致於民風強悍,至今當地還流傳著「能過濁水溪難過虎尾溪」的俗諺,但清末時期的西螺三姓械鬥,加上日本統治臺灣50年,七崁武術文化便逐漸式微。 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李明哲:「鍾廖李三個大姓的械鬥,這是一個對於當時七崁聚落或是習武的人,大家那時候損傷損害最劇烈,所以有一些大家族,他就會禁止自己的子弟去練習武術。」 目前西螺七崁3大流派,以開口獅為主的武野館,較有組織動員能力,像在西螺的吳厝、二崙的湳底寮,崙背的港尾及鹽園,逢年過節,還有自己的武術陣頭在村莊表演,而以臺灣獅為主的振興社及勤習堂,則較為沒落,反而是30多年前,才在西螺公館成立的鳳山館,取代了振興社及勤習堂的地位。 崙背鹽園國術館師傅 戴嘉禧:「所有的開口獅,現在剩崙背的鹽園國術館,而臺灣獅還可以出陣的,也剩西螺公館的鳳山館。」 西螺公館鳳山館師傅 廖崎:「以前的人要練拳頭,都要提一袋米,以前的米是很珍貴的,要提一袋米去拜師,現在你去拜託他們學,小孩也不學,我們若沒有在學校裡面傳承,根本最後都會斷掉。」 崙背鄉東興國小校長 吳清池:「因為我們學校開了很多的社團,小朋友會選擇比較有興趣的社團,一方面我們開口獅的師資,也不容易尋找,所以說我們已經大概有3年多了,那個開口獅算是一個停擺的一個狀態。」 工商社會生活忙碌,學習武術的人也愈來愈少,加上武館師傅逐漸凋零,西螺七崁各流派的武館幾乎停擺,若不再重視加以保存,老師傅估計再過10年,西螺七崁武術恐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