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樂透 天氣 魷魚遊戲2

擔心疲勞拖垮健康?運用中醫調理、穴位按摩、生活改變來解除「慢性疲勞症候群」

Heho健康網/黃慧玫 2022.12.30 11:00

時常感覺疲勞,恐是「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康涵菁提醒,一旦身心持續處於高壓狀態下又休息不足,就容易讓疲勞感繼續殘留體內,可能演變成長期疲勞,甚至積勞成疾。

康涵菁指出,中醫觀點認為,慢性疲勞歸屬於「虛勞」範疇,當人體五臟有任何一處出現虛損時,若沒有適時的減少消耗或補充精力,就有可能產生慢性疲勞。

造成虛勞的原因很多,《黃帝內經》中提及「勞則氣耗」,無論是身體的勞動或心理上的勞損,都會進一步影響體內氣的生成和運行,產生氣虛或氣滯,時間一長,「氣滯而血瘀,氣衰而血少」,還會進一步形成血虛或是血瘀體質。

依體質、肇因、病程進展分3類型

康涵菁提到,臨床上,中醫可以將慢性疲勞根據體質、肇因,以及病程進行的不同所產生的不同症狀,再區分作心脾兩虛型、肝鬱氣滯型、氣滯血瘀型 3 大類型。

心脾兩虛型

  • 成因:常見於思慮過多、飲食不節的患者。
  • 症狀:除了提不起勁的疲憊感外,還有淺眠易醒、健忘、腹脹腹瀉、四肢無力、面色蒼白或萎黃等症狀。
  • 推薦茶飲:桂圓紅棗茶
    作用:補益心脾之血,由於「血為氣之母」,藉由補血也能達到補氣之功。
    做法:準備 4~5 顆桂圓肉,搭配拍碎或劃開的紅棗 2~3 顆,再放入 500c.c. 的水煮沸後再以小火續煮 3~5 分鐘即可。
    注意事項:桂圓的日攝取量勿超過 5~6 顆,並且注意自己是否有出現口乾舌燥等上火症狀,若有血糖方面問題的病人也最好避免食用。

肝鬱氣滯型

  • 成因:多見於工作或是家庭壓力大,情緒總是處於亢奮緊繃的患者。
  • 症狀:除了伴隨焦慮、怒氣的疲憊感外,往往還會有反覆的頭痛、胸悶腹脹、咽喉阻塞感等症狀,女性也容易出現月經不調的問題。
  • 推薦茶飲:生薑薄荷茶
    作用:疏肝理氣,解鬱化滯。
    做法:選取 3~4 片薄荷葉與 2~3 片薑放進壺裡,用 500c.c 沸水沖泡,浸泡 5~10 分鐘後飲用。

氣滯血瘀型

  • 成因:多見於長期久坐,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平常又沒時間運動的患者。
  • 症狀:除了全身痠痛的疲憊感外,還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面色晦暗、肢體易發冷或麻木的情況。
  • 適合茶飲:丹參黃耆茶
    作用:能夠活血補氣,適合氣滯血瘀型的患者。
    做法:準備丹參、黃耆各 10 公克,放入 500c.c. 的水煮沸後再以小火續煮 3~5 分鐘即可。
    注意事項:孕婦及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請勿食用。

3 組穴道按摩放鬆壓力、消除疲勞

康涵菁提到,除了根據體質飲用上述茶飲外,推薦下列 3 大組穴位給經常感到疲倦的人,藉由穴道按摩的習慣,達舒緩放鬆、消除疲勞的效果。

清利頭目,提神醒腦

  • 穴位:百會穴、四神聰穴
  • 找法:兩耳尖連線與兩眉中點向上交會處,即是百會穴。百會穴的前後左右各旁開一寸(大拇指寬)共四處,就是四神聰穴。
  • 功用:頭部為諸陽之會,按壓百會穴與四神聰穴,可以提升陽氣至頭頂,有助集中精神,提神醒腦,也能夠緩解頭痛。

安神定志,寧心助眠

  • 穴位:神門穴、內關穴
  • 找法:神門穴位於手腕關節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內關穴則是在手腕內側,腕橫紋上兩寸(三指幅),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兩筋之間。
  • 功用:神門穴和內關穴分別是心經與心包經的穴位,能夠補益心臟氣血,也是穩定心神的兩大穴位,許多慢性疲勞的民眾儘管白天感到疲累,晚上還是不好入睡或睡睡醒醒,更容易累積疲勞,因此在睡前或是平常面對壓力時可以按壓這兩個穴位,有助於心情放鬆,提升睡眠品質。

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 穴位:合谷穴、太衝穴
  • 找法:合谷穴位於手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太衝穴則是位於腳背,第一趾骨與第二趾骨趾縫往上一寸(大拇指寬)。
  • 功用:合谷穴和太衝穴,合稱為「四關穴」,對於頭面部疼痛、關節疼痛或是經痛都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兩者搭配可疏通一身氣血,緩解緊繃僵硬的肌肉。
圖片來源:freepik

別依賴咖啡提神,攝取 B 群穩定神經

飲食上,可適當攝取富含維生素 B 群的食物,像是糙米、麥片、堅果、鮭魚、秋刀魚、奶蛋類及深綠色蔬菜、藻類。因為 B 群是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輔酶,可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同時穩定神經,協助止痛等,有助於消除疲勞。

她特別提醒,許多慢性疲勞患者經常會仰賴喝咖啡來提神,但是咖啡因只能暫時刺激交感系統,而使腎上腺素分泌短暫上升,讓人短時間有精神,但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反而會造成體內失衡更加嚴重,長期下來越喝越累。

康涵菁指出,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最好方式是充足休息,並且對於造成自身壓力的人事物設定「停損點」,適當地聆聽體內的聲音,遠離壓力源,而不要忽視身體所發生的求救訊號。

平時盡量維持規律的運動,最好是有氧、無氧運動,以及肢體伸展三方面都兼顧,如此一來,不僅能強化心肺功能,同時也能增加身體的抗疲勞能力。

諮詢專家: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 康涵菁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時常覺得疲勞?中醫師提醒,慢性疲勞症候群不改善恐致 8 疾病

過勞、睡不飽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中醫師教你調整作息增進睡眠品質

怎麼睡都還是很累!對抗「慢性疲勞」這些食物比咖啡還有用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