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家有高敏兒系列 3》成長過程困難多!心理師媽媽經驗談:先傾聽自己的情緒,再學習表達

Heho健康網/陳韋彤 2022.12.24 12:00

高敏感兒童受不了討人厭的聲音、味道、觸感等,情緒也常常爆炸,究竟他們如何帶著可能時時崩潰的心,在世界成長?家有 6 歲高敏感女兒的心理師陳彥琪,也是位有高敏感特質的成人,在她成長過程中,原來遇過「這些」困難。

有群孩子生理上對聲音、味道等高度敏感,心理上則容易受想得太多、情緒起伏大導致過度傷心,這樣的特質在他們成長過程有時造成身心壓力。看見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陳彥琪養育著高敏感女兒,從孩子身上回首過去成長經歷,發現自己同樣龜毛、玻璃心、想太多,做了量表才知道,「原來我也是高敏感的人。」

高敏感人的困難 1:過度揣測他人想法導致自己受傷

擁抱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林聖峯提到,高敏感族群無論在學校或家中都容易被情緒淹沒,陳彥琪證實自己就是如此,在人際相處上尤為敏感。青春期的陳彥琪面對朋友吵架,總忍不住擔心跟其中一個人好,另一個人會不會因此受傷難過,於是爭執的是他人,被情緒淹沒、憂鬱的卻是自己。

成年後,陳彥琪發現自己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變得世故圓融,由於許多事都能處理得當,也較少因自責的情緒而受傷。但她也發現,這段時期影響她的反而是身邊關係親密的伴侶、孩子、家庭成員,他們的一言一行、小小舉動,陳彥琪都忍不住猜測「對方是不是這樣想?」、「他的反應是不是代表什麼?」即使收到對方的安慰,仍會認為「是不是只是客套而已?」

陳彥琪發現,現在的自己不會太在意別人,因此確實比較不會受傷了,但相對更在意關係親密的家人們,還是會去過度揣測他們的態度,甚至檢討自己,使得每次傷害都更加椎心,且難以消化。「這種心境從小開始,直到現在都是如此。」

高敏感人的困難 2:情緒總是不被理解而感到孤單

很多時候,最困擾高敏感族群的問題並不是「情緒起伏很大」,而是「情緒不被理解」,甚至不被允許。「為什麼你這麼受傷?」「你怎麼會情緒這麼多」「怎麼會這樣你就不舒服或崩潰了?」陳彥琪面對這些疑問也深感無奈,「我只會很自責而已,因為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而在成為心理師的學習路上,才漸漸明白:其實情緒沒有對錯,有的時候光是「被理解」,高敏感的人也能好好自己重新站起來,情緒不被接納,才容易讓人陷入沮喪。

感到孤單往往是長大後的高敏感人會有的心聲,林聖峯接觸過許多高敏感個案,他解釋大多數的高敏感人想得太多、情緒太複雜,到後來也分辨不太出來自己真正的困擾,訊息量多到腦袋當機時,只好先以「沈默」或「我不知道」來回應。長久下來他們漸漸變得不會表達,便會陷入「不被人理解、難獲他人認同、越受傷、越不敢開口、感到很孤獨」的負面循環中。

學會傾聽內心、表達和專注練習,幫助高敏感人適應社會

想要減少高敏感族群成長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林聖峯強調,讓他們願意表達自我相當重要。陳彥琪自己正是需要不斷發洩、分享、訴諸心情的類型,她也發現當自己內心充斥許多想法與情緒時,要獨自排解十分不易,因此她建議,「講出來腦袋才會開始轉動,並找到情緒的出口。」但最重要的,是高敏感人要先傾聽內心、接納了自己情緒,接著才去表達。

若教導孩童開口表達自我,不要總是悶著,能免於長大後被負面情緒淹沒卻不知如何解決的狀況。林聖峯認為,孩子剛開始說不出自己不舒服的原因也沒關係,只要有將這種心情告訴家長、老師的意願即可,如教導孩子感到不舒服時,可以說「我覺得怪怪的」、或「我不舒服」。一旦大人接收到孩子不舒服的訊息,就可採取行動,將孩子帶離現場及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不過孩子長大過程,有時面對討厭的聲音、味道或感受,不一定能離開現場或移除干擾源,林聖峯表示,把注意力放在「正確的地方」,是高敏感人成長的必修能力。家長可以從小教育孩子,適當透過呼吸放鬆、冥想練習,將專注力放回自身,便可有效降低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情況。陳彥琪強調,「只要學習自我覺察不舒服的感受,並穩定自己情緒,對事情的容忍度也會漸漸提升。」

困難不一定會順利解決,心理師給高敏人的 3 個心理建設

社會化的過程不一定會令人舒適,無論是努力讓自己專注,或向他人闡述內心,也不見得每次都能順利且達到目的。因此林聖峯建議,高敏感族群應給自己 3 個心理建設,包括:

  • 即使我表達了,別人可能還是不懂我。
  • 別人不懂我,我感到失落是正常的,但相信這世界一定有和我一樣的人。
  • 不同面向的渴望,可以從不同人身上得到,不一定全來自同一人。

不只是高敏感人,每個人都渴望父母、伴侶這些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對象能理解自己,但林聖峯認為,有些人的關心及理解就是有極限,無論他們怎麼改變或學習,與內心的期待仍會有落差,因此 3 個心理建設,重點就在於「接納現實,人就是有根本上的差異,但不放棄尋找能懂我的人。」

雖然高敏感人的成長路上不免遇到許多困難,也常常不被理解、感到受傷。就如高敏感的陳彥琪後來成為心理師,碰上這些狀況也還是有無法自我療癒的時候,但她也認為自己與高敏感的特質相輔相成,使她更能貼近與同理他人。她相信即便高敏感,總有一天仍會適應社會,並帶著這份特質面對工作、生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諮詢專家:
1. 擁抱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林聖峯
2. 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彥琪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6 成父母曾對孩子施行打罵教育!兒盟:家長應翻轉觀念,讓正向教養取代體罰

別再體罰!親子教育專家教 3 招 讓家長落實正向教養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