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醫學系李惠春副教授「教育科技應用於生物化學課程 – 以蛋白質單元為例」、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黃玉雯技正「磨課師學分課程應用–以永續星球面面觀課程為例」二篇論文,榮獲大會「最佳論文獎」,這也是繼「2022開放教育優良課程」獲獎之後,慈濟大學再度於2022 ELOE (E-Lear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Open Education Forum) 數位學習國際研討會暨開放教育論壇獲得肯定。
由教育部舉辦多年數位學習國際研討會暨開放教育論壇,今年以數位學習師生素養發展及輔導培訓、大學聯盟課程精進及典範傳習及數位學習國際共享與全球共學為主題,除了邀請各聯盟學校專題論壇分享,並以「教育科技應用創新」學術論文型式,進行發表。藉由各議題討論,提升數位學習相關領域能量,探討科技應用與數位學習推動策略之永續發展。慈濟大學二篇論文從本次研討會眾多優質論文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論文獎」,肯定慈濟大學多年來發展數位學習在地深耕以及促進校際合作之成就。論文徵稿、審查流程系統與舉辦多年高專業之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 (TANET) 合併同時進行,顯示論文審查之專業與嚴謹。
醫學系李惠春老師提到,現今的學生是屬於成長在各種科技產品的環境中的「數位原住民」。他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網路、手機,資訊科技讓大家生活更便利之餘,也改變人們的習慣。面對當前網路世代的學生,單純使用課堂講授教學法已經無法滿足自主性高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也無法等待學習較慢的學生。磨課師課程是很好的線上學習管道,本研究利用磨課師課程當作「生物化學 - 蛋白質單元」的線上教材進行翻轉教學,同時在實體課程中透過教育科技設計多元的教學活動,透過分析學習成效及回饋問卷了解能幫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類型。研究結果發現,目前的學生喜歡互動式、與實際問題有連結及能實作的相關教學活動。無論是實體或線上教學,教師可以善用教育科技設計與課程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討論、練習及應用課程內容,進而反思並內化,達到深度的學習的成效。
慈濟大學製作優質線上課程多年,超過85,000人修課。教資中心黃玉雯技正,以通識教育中心邱奕儒教授主課之「永續星球面面觀」課程為例,從磨課師課程推動層面,探討以認列學分或教育訓練時數相嵌之MOOC課程,提供學分生、大學先修生以及慈濟大學員工修課。結果顯示參與者,修課積極度高、目標清楚、動機強烈,且非常重視是否能拿到結業證書,而結課成績相對也很高。從三個群組的學習特性,提供未來線上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與課程推動應用之參考。慈濟大學數位學習的推動,以教師創新應用教學力、學生自主學習力、終身學習軟實力等主軸,建構完善數位學習生態圈。而擁有良好的體制,才讓教與學環境可以更自由、創意的發展。
慈濟大學教資中心數位教學組團隊,多年來面臨業務多元轉變,從工具應用、數位課程製作、遠距課程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推動,時時不斷進化,從實作層次,逐步提升於教學研究之探討,為策略推動與學習,評估其成效,讓專業人才,持續發揮能力,投入奠定多年數位學習的基石,展現學校特色,再接再厲為慈濟大學寫下榮譽新紀錄。
(撰文、攝影:慈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