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頒獎典禮暨林安梧教授學思歷程講座:關於哲學的學習與教學

中央社/ 2022.12.19 16:55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219 16:55:33)由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協辦的「林安梧教授學思歷程講座:關於哲學的學習與教學」,於12月13日在東湖樂閣展開,邀請洄瀾學院榮譽講座林安梧教授到場。林教授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擔任南華大學哲學所創所所長、元亨書院創院院長、尼山聖源書院副院長等職務。林教授此次為大家準備滿滿的哲學入門相關知識,許多師長及同學到場聆聽,內容豐富精彩。

洄瀾學院陳復院長開場致詞,除介紹林教授豐富經歷外,並表示:「林教授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大學教育的溝通間付出許多心力,是海峽兩岸非常知名哲學家、宗教家與教育家,且著作等身。十分感謝林教授支持縱谷跨域書院的建立,願意抽空到東華開設課程,我自己也深受林教授的教學熱誠感動。」同時並代表洄瀾學院將親自提筆的「安梧」兩字相贈。趙涵捷校長亦到場致詞,並頒贈榮譽講座聘書給林安梧教授,徐輝明副校長則分享自身對林教授的崇拜與敬佩。

林教授首先分享自身和東華的獨特緣分,創立初期,曾受顏崑陽教授邀請到中文系開課,但因年邁父親在臺中生活未能應邀,之後陸續到清華等校教書,最後輾轉到慈濟、東華參與教學。林教授原本讀中文系,但漸漸對哲學產生興趣,雖然因差了幾分而從臺大哲學系落榜,進入臺師大國文系,但還是會到臺大上哲學課。林安梧教授對教學頗有興趣,認為「哲學是想繞也繞不開的事,充斥在生活中」故只要有同學想要提問,都很樂意討論,從思辯中一同追尋哲學。

哲學思考的開始 什麼是哲學?林教授分享最一開始出現的哲學是由希臘文φιλεῖν(Philein,去愛)和σοφία(Sophia,智慧)組合而成的philosophia,有「愛智之學」之意,強調是喜愛智慧之人,非懂智慧之人,之後才漸漸衍生出philosophy等稱呼,而中文的哲學兩字則有「道的彰顯之學」意義。而關於如何展開哲學思考?林教授分享「從具體到普遍,從個別到整體,從實存到抽象,從實物到概念。」是開始哲學的起點。以牛頓被蘋果打到頭為例,林教授假設是自己被芭樂打到頭,若轉身問奶奶:「為什麼芭樂會掉下來?」,只能得到「原本就是這樣。」的回答。但如果像牛頓一樣,從蘋果延伸至「為什麼所有地球上存在的物體都會往地面運動?」就是從個別到整體、從實物到概念的思路,能將提問昇華為哲學思辯,就有機會發覺出更龐大的知識系統。

哲學思考起於生活世界 林教授認為,哲學是從「存在的覺知」到「概念的反思」到「理論的建構」,是需要自己去思考的問題,重要的是思辨,而非僅是學習哲學知識,或背誦與引用他人意見。林教授分享,現在臺灣社會瀰漫一股「不要給下一代壓力,他們壓力已經很大了」,但其實承受壓力就不會有壓力,這就是需要轉變的思考模式。林教授更以按門鈴等日常生活為例,分享外國朋友是透過問對象、回答名字來得知拜訪者身分,但臺灣卻常有「是誰?」「是我啦!」的情境發生,是兩種哲學類型「話語的論定」和「氣的感通」之間的差異。從用具設計來看,林教授說:「若將筷子和叉子的概念轉成哲學概念語彙,叉子是主體通過中介者,強力侵入客體;筷子則是主體通過中介者連接個體,構成整體,才能舉起客體。所以人們會說叉子是霸權,筷子是王道」,之後更舉守株待兔、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等成語,說明換了角度就能得出不同結果的哲學概念思考實例。

哲學概念、文明交談、宗教對話 林教授透過課綱與大家分享在清華大學教哲學的經驗,帶出觀念與實在、知識與實踐、真理與意識形態等觀念,並透過「以言代知,以知代思,以思代在」和「言外有知,知外有思,思外有在」等相異文明和宗教的思維觀念,點出其中的交流、對話是二十一世紀主要任務。最後,林教授播放一段朋友和他分享的影片「史軍超 為哈尼梯田發聲」,告訴同學其實在人類進步下,無論是自然、綠能、生態等議題都和哲學相關,如何建造出能與環境共存的生活,也是新世代十分重要的議題,留下滿滿的思考空間。

因為時間短暫,林安梧教授還有許多想分享的觀念未能細說,但下學期林教授將在東華開設哲學導論和莊子思想與生命教育兩門課程,無論是否為相關學系的學生,都歡迎有興趣同學前來選修,學習更多哲學知識。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