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217 14:09:43)在走向零碳的永續之路上,不偏不遠的雲林縣元長鄉西庄470-1號《咱糧創藝教學園區》也稱《元長雜糧製作所》;三年來,每晚彩燈必亮,亮彩的園區點亮了台19線,也形成這條幹線的地標。
育秀教育基金會12月17日為推動耕耘永續紮根食地
在這座地標園區,舉辦「完食點頭‧循環演繹」活動,展示統合跨域各產業,進行循環經濟的小型實驗,期望為永續、零碳與綠生活,發展出正能量的循環。
這次的活動項目精彩,設計了循環綠肥、異地保種、種籽辨識、麥田投手、時光膠囊等等10項關卡,藉由這些闖關活動,建立一個《食地永續》的新認識,希望把循環經濟,ESG及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能紮根大家心中。
當天也同步進行「種籽方舟」:啟動咱糧保種計畫。
「種籽」不只是希望,更是「命根子」,亦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記憶載體;我們長期深耕台灣本土特色雜糧的契作與加工,盼望以民間自主的力量,聚焦台灣本土糧食作物種籽做為保種的標地,匯集全國各地農糧種籽,以「種籽方舟」為容載的基地,播植本土農糧永續發展的種籽!
此計畫緣起2011年喜願攜手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合作推動校園「麥田見學」,翌年的「豆麥見學」計畫,號召了80餘所學校、師生超過3,500位參與培育計畫,紮實的爲台灣「農食教育」播下希望的種子,深獲學界、產業、官方的期待與好評。而鑒於國內糧食自給率嚴重低落,第三年更擴大為「咱糧學堂」勸學計畫。
此後育秀教育基金會也共同參與了「咱糧學堂」,免費提供參與「小麥」、「大豆」、「芝麻」、「蕎麥」、「薏苡」等特色雜糧種籽與教材資料給「咱糧老師」,透過校園師生實作與產地見學,更具體的落實「農村即學堂」的概念,進一步連結關心「在地農業」、「糧食文化」的朋友與團體,一起爲台灣的「環境教育」努力,讓我們的孩子更能體會與關懷「土地」、「食物」與「人」之間最直接、最自然的關係。
在施明煌總兼的經營下,《元長雜糧製作所》已成為一個很好的「循環經濟」的示範場域,將台灣在地收成的雜糧,首先進行脫殻,有的還需要去麩皮,過程中也因此會產生不完善顆粒。
這些殼、麩、碎粒,過去都要載出廠去處理,價值低也無形中會造成對環境或多或少的影響。經由總兼的精心設計,先將薏仁殼與農寶科技的漢寶畜牧附設肥料廠合作,生產有機肥料,以喜願NO.1有機質肥料,並取得農委會的肥料驗證,同時也獲農糧署有機肥補助計畫。
接著再把雜糧加工產生的麩及不完善顆粒,在場域内養殖雞、羊、牛來消化;目前不旦產出雞蛋,羊也生了一對小羊,也因羊與牛的放養抑制了雜樹與雜草叢生。產生了循環經濟效果!
此次「完食點頭‧循環演繹」活動,參與者異常踴躍,共襄盛舉的計有16個單位: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非基改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有限責任台灣喜願雜糧農產運銷合作社、國產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社團法人台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聯華製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農寶科技有限公司、鈺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馬修嚴選、美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桃園縣土學友會、悅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盛況空前。
因此「完食點頭‧循環演繹」活動在此舉辦,不但見證《咱糧創藝教學園區》《元長雜糧製作所》紮根食地的成效,也期望藉此活動,能讓更多的人深層認知,具體實踐環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