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投書】台灣司法常態「濫權犯罪沒責任,東窗事發國家罩」?

匯流新聞網/匯流筆陣 2022.12.17 10:12

羅吉強/法務顧問

今年12月9日行政院人權處首次對外舉辦一場「2022人權日學術研討會」,以平等法的國際視野與立法展望為主軸,辦理專題研討會,行政院人權處表示,這次研討會是自今年6月27日揭牌成立以來,首次對外的學術研討會,希望藉由與會者不同角度的多元思考及深度交流,共同擘劃臺灣平等法的未來藍圖,讓臺灣的人權邁向更好的發展。

但觀諸政府近年實際攸關人權的相關作為,總淪為口號作秀,能真正落實保障人權的寥寥可數,實在讓人難以寄與厚望。

政府在今年也舉辦了多場國際人權審查,5月舉辦了第三次「國際人權兩公約的國家報告」,及8月底到9月初,也進行了第二次「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國家報告」,單這兩場國際審查就花了人民1200多萬的納稅錢,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對國內的法治與人權卻沒有實質幫助,與會的國際專家學者當場直言,非常訝異多年前所提的相同問題,至今大多未獲改善,審查報告缺失更從40多項爆增到100多項,足見台灣人權明顯到退走,政府表現令人失望。

其實國際審查專家老早在102年第一次國際人權兩公約審查會議,就建議台灣政府應該要設立國內《禁止酷刑公約》的專門法,而內政部拖拉了約5年,終在107年4月提出施行法草案,但至今卻都還躺在立法院,而非常重要的「揭弊者保護法」至今更是毫無進度可言,可見政府對於真正攸關人權的立法,根本不在乎,這些座談會與審查會儼然淪為政府大內宣的表演秀,甚至在幾次人權公約審查期間,還制定了嚴重侵害人權的倒退立法,將政府不當得利合法化,嚴重限縮人民合理的退稅請求權,由原來的無限期改為15年,明顯違反國際人權兩公約與聯合國反貪腐公約的明確規範,重創台灣的國際民主法治形象。

美國之所以成為國際民主法治的標竿,最關鍵的原因是司法獨立,司法獨立不僅可以制衡立法與行政的濫權,更能保障人權不受立法與行政的侵害,而我國的司法卻常淪為立法與行政的幫兇,違憲的立法不僅可以因為「上意」,就宣告無違憲;許多違法濫權的行政官員,更可在司法人員的強行掩護下,無罪脫身;甚至違法濫權的司法人員,也常在官官相護下,安然無事,但卻造就許多因司法的弄權與濫權下,無辜受迫害而求救無門的百姓,官民人權待遇極度不平等,這些現象再不改善,只會空談要制定平等法,根本是緣木求魚。

另外,國內可以直接制衡司法人員犯罪濫權的法官法,立法方向也大有問題,起初立法緣由是因為要保護法官,所以雖然規範有法官的評鑑制度,但評鑑委員中的外部人員數量,竟然都占少數,評鑑結果依舊操縱在相關司法人員手裡,當然無法淘汰違法濫權的法官,許多違法濫權的司法人員,都深知只要遵從上意,甚至連基本法律程序都可以不遵守,也不會有事,例如檢察官不調查就直接起訴;法官不開庭就直接判人民敗訴;疫情期間的準備程序,不准當事人要求以視訊應訊,就直接發佈通緝;不調查當事人請求須調查的事項等等,諸如此類的嚴重違法情事,對於一般尋求法律公平的百姓來說,都是莫大的人權迫害,難怪人民對司法的信任會那麼低。

從立法規範內容來看,我國的法律顯然獨厚司法人員,因為司法人員縱然有違法濫權,最後竟然都是國家賠償,人民若要對違法濫權的司法人員求償,可說是難如登天,因此造成違法濫權的司法人員始終有恃無恐,形成「濫權犯罪沒責任,東窗事發國家罩」極其離譜乖張的台灣司法常態。

但反觀台灣社會中的其他一般行業領域,似乎就沒有這個問題,如專業性較高的醫師,若在醫療過程中有過失,都要負責起民、刑事的責任,那為何法官或檢察官,身為公職又執掌司法公權力,故意或過失侵害人民權利,卻不用負起應有的責任?豈不匪夷所思?荒繆的亂象令人難以理解?這不僅造成台灣恐龍法官及恐龍檢察官的橫行,更破壞了司法威信與形象,讓多數競競業業的法官及檢察官也同樣遭受汙名化。久而久之,司法界也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好的司法人員難以生存,違法濫權的卻是逍遙自在,惡性循環更重傷司法公正性與公信力,對台灣人權保障,無疑是雪上加霜。

如何扭轉台灣司法畸象?民意始終是正義最後的一道防線,人民必須覺醒,要知道法律制定的良劣,對實際人權保障大相逕庭,猶如天堂與地獄之別,同時也必須深入理解,現行法律有哪些是不符人權的規定。每次的選舉,其實都是一次次可以改變社會的重要機會,透過手中一張張寶貴的選票,慎選有良心、肯落實人權保障的民意代表、立法委員,修改所有威權與保護濫權的法律,讓違法濫權的官員能真正受法律的制裁,方能符合平等法的精神主旨,人權才能獲得真正的保護,人民才會有機會活在公平而安居樂業的台灣社會。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移民署漠視申請永久居留的處理時限

【投書】永久居留人數逐年攀升 移民政策執行有成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