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受異膚「搔」擾?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其中「癢」是該疾病最主要的特徵之一,過度的搔癢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皮膚科主任帶你了解3大「異膚迷思」,期望幫助更多病友或照顧者認識該疾病,告別異位性皮膚炎!
35歲王小姐婚後異位性皮膚炎開始發作,患部大多在臉上與手部,頻繁的搔癢影響睡眠品質,還要忍受他人異樣的眼光,不論外出上班或日常活動都需要靠濃妝遮住,即便大熱天,也是將皮膚包得密不透風,生活簡直不堪其擾。
延伸閱讀: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
異位性皮膚炎是台灣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全台有近20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其中「癢」是該疾病最主要的特徵之一,而皮膚多呈現乾燥、脫屑、變黑等情況。以下由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鄒嘉倫帶你了解「異膚3大迷思」:
迷思1:無法根治只能放棄?
鄒嘉倫表示,別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就放棄治療,該疾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是由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表皮內在調控失調所引起。
異位性皮膚炎雖無法根治,但若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並選擇適當的照護方式,就能夠有效控制病情,以下為照護的方法:
病情穩定期:注意皮膚保濕,同時也要避免生活中的刺激物與過敏原,
病情發作:考慮口服藥物或是外用的類固醇、抗生素、抗黴菌劑及抗組織胺等止癢藥膏,若病灶侵犯面積甚廣、皮膚發炎嚴重時,可考慮加上照光治療,或是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劑,以及較新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抑制劑。
迷思2:不癢就可以停止用藥?
有些部位發炎會在表皮底下,從外觀看不出來,曾有病友覺得發炎狀況已經好轉就停止用藥,結果導致復發更嚴重。鄒嘉倫指出,若病情趨於穩定,在患部上給予間歇性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建議局部塗抹藥品至患病部位,頻率至少每週2次,且維持1~3個月,以下為建議藥物:
-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
- 外用PDE-4抑制劑
延伸閱讀:
可以不用類固醇?異位性皮膚炎「傳統 vs 新藥」治療優缺一次看
迷思3:藥物副作用很嚴重?
鄒嘉倫指出,目前許多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藥陸續推出,像是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抑制劑,這2種藥物都是發炎過程中就能進行抑制:
生物製劑:抑制引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核心發炎因子介白素IL-4、介白素IL-13,改善皮膚搔癢及發炎症狀,此藥劑療效佳、安全性高、副作用低,且不用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
小分子抑制劑:口服藥有效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快速止癢及抑制皮膚發炎,但在用藥前與治療期間須做風險評估及定期血液監測。
另外,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也是病友們常關心的事情,包括長期服用類固醇、免役抑制是否會影響孩童發育?或是塗抹過多類固醇藥膏是否會讓皮膚變薄、萎縮?鄒嘉倫指出,每個人狀況不同,療程會有所不同,除規律用藥外,建議病友可多與醫師討論,若身體有不適狀況,應立即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