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真》從四歲到成年都在難民營「等待」——圖像小說《那些散落的星星》的難民人生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圖像小說《那些散落的星星》(親子天下)裡的主角,從四歲到成年都在難民營「等待」。等什麼?他也不知道。等了七年,直到十一歲,開始上學,才不再煩惱。他也練習寫字和閱讀。
什麼?你可以再說一次嗎?你不喜歡閱讀?
你只喜歡看圖畫書,不喜歡看小說嗎?
沒關係,我提出想法,歡迎你提出贊成或者反對意見,也歡迎你提供建議,和爸爸媽媽聊聊。
第二個部份,只有讀完圖像小說的人知道我在說什麼。如果你想要加入,跟同學有話題可以分享(你瞧,地球上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也總有難民新聞),歡迎你閱讀後,和同學聊聊幾個話題。
我/我的孩子只愛看圖畫書怎麼辦?
很多爸爸媽媽擔心自己的孩子只喜歡看圖畫書(小朋友卻從來不會擔心這件事,他們擔心別的事)。其實,孩子只要持續養成閱讀習慣,即使他只喜歡閱讀圖像,還是可以透過「圖像小說」慢慢加長孩子的閱讀量,同時擁有他原來的閱讀樂趣。
圖像世代已經無可避免,未來小孩在考試或者電子生活,同樣要能讀懂圖像以及圖像的言外之意。如果希望孩子閱讀的文字量增加,只要持續長篇圖文閱讀習慣就可以了,未來工作或者學習需要的時候,閱讀習慣會讓他自然的切換模式。
如果你是小孩,你同意我的觀察嗎?
如何帶領孩子/父母一起讀小說?
圖像小說的優點,在於把議題透過故事,在對話框或者圖像中表現出來。故事的敘事形式,有時比說明文和論說文,容易讓孩子「吸收」進去。
喜歡閱讀圖像的孩子,透過圖像小說,拉長閱讀量並持續閱讀即可。
習慣文字閱讀的孩子,閱讀圖像可以轉換一種思維方式,當孩子長大時,不會忘記小時候閱讀圖像累積下來的能力。
如果孩子比較沒有閱讀長篇文字/圖像小說的經驗,建議將小說化整為零。分成幾個故事段落,讓孩子選擇有興趣的段落開始閱讀,如果有興趣,再從頭讀起。或者,配合生活、新聞事件,等孩子想要知道了,再把書拿出來,例如戰爭新聞和難民小說一起閱讀和對話。
但是,老實說,孩子比較容易閱讀圖像小說。大人太忙了,反而沒有耐心閱讀長篇圖文書。我很想建議小孩,還是你先看完再跟爸爸媽媽說,你從書中看到了什麼?你覺得呢?
第二部份,我提出幾個圖像小說《那些散落的星星》可以做小報告或者小論文的議題,請搭配書籍、戰爭新聞、查查書裡的資料,一起和家人/同學聊聊:
戰爭
現代生活中,戰爭從來沒有停止。
蘇俄和烏克蘭戰爭,經過新聞報導,再次凸顯戰爭的種種影響。你可能會發現,地球村時代,我們的生活用品也來自戰爭國。台灣越來越無法跟國際戰爭說,「這不關我的事」。問問孩子是否同意:現在閱讀難民小說,也不完全是「他們的」故事。而是「大家的」故事。
家
什麼是家?家人在一起就是家?還是某個住很久的地方?
對於主角歐馬而言,有爸爸、媽媽、弟弟和他的地方就是家,所以索馬利亞是家。爸爸過世後,只有弟弟的難民營,不是家。歐馬在不是家的地方住了大約十四年。等到歐馬準備去美國,突然發現美國好陌生,難民營才是他們熟悉的地方,有很多人幫助他們,也愛他們。這樣一來,難民營算是家了嗎?
性別議題
索馬利亞人聚集的難民營,男孩和女孩能做的事情不同。主角歐馬和他的同學瑪麗安都喜歡上學,可是瑪麗安後來不能繼續上學,歐馬卻可以,因為瑪麗安必須接受父親安排結婚,這段時間她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學習。為什麼瑪麗安不反抗?
分離焦慮
四歲歐馬因為戰爭,突然和父母分離,帶著不會說話的弟弟走到難民營。小歐馬把依附爸爸媽媽的情感寄放在弟弟身上,片刻都不願意離開弟弟。安置面談後,結果宣布前,對於結果的不確定,再次產生焦慮行為。對美國環境陌生等不安和焦慮,重複在歐馬人生中循環。你也有和父母分離的經驗嗎?
最後
最後也請大家一起想想,書名為什麼叫做《那些散落的星星》?書名頁圖像,為什麼歐馬和哈珊兩兄弟要背對讀者?也許,閱讀後你會產生想法。就讓我們繼續往前,一起走進歐馬和哈珊的生命故事,體會他們帶給讀者的啟發吧。
圖像出處: 黃愛真攝影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