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桂宏誠風聞奏事》江澤民推動的法治似已發出嫩芽

優傳媒/ 2022.12.07 03:59

大陸的法治有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口訣,而因防疫過當封控而喊出「法治」,其實是質疑過嚴的管控「有法可依」嗎?(圖/取自網路)            

 

作者/桂宏誠

 

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於11月30日逝世,12月6日上午,習近平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追悼大會,並在會上宣讀了5千7百多字的悼詞。台灣媒體特別關注習近平在悼詞中強調,江澤民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堅定反對動亂的立場,認為這是意有所指因反封控所引發的「白紙運動」。這樣的評論固然沒錯但似乎也不具有太多的意義。

 

江澤民是在趙紫陽溫和處理學運失敗下台後,才被鄧小平緊急從上海提升到中央擔任總書記,且在鄧小平逝世前還算不上擁有實權。然而,沒有任何執政者會不反對「動亂」,只是在不同政治體制下對於「動亂」的認知,會有不同的標準和感受。因此,習近平強調江澤民堅定反對動亂之說,確實有弦外之音。

 

儘管如此,「白紙運動」不久後中共即放寬清零政策的防疫管制措施,快速地回應了抗議群眾的訴求。這就意味了若有民眾仍繼續聚集抗議,可能就踩到了「動亂」的紅線。而江澤民辭世不久即舉行追悼大會,或許也考慮了須防範「白紙運動」的演化,可能擴大成「藉悼諷今」的抗議運動,就像當年藉追悼總書記胡耀邦卻引發了八九民運一般。

 

事實上,這次因防疫措嚴苛所引發的抗議事件中,可看到呼籲要民主、法治和自由的訴求。而其中蘊含資產階級意識的「法治」用詞,正是江澤民在1997年確立「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後,才從「法制」改一字成原本是禁忌的「法治」。「依法治國」當然也是「依憲治國」,但在實踐過程中,卻常遭受究竟是「黨大」還是「法大」的質疑。習近平主政後,甚至出現了是否仍要強調依憲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疑慮。

後來,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而將2014年12月4日訂為首個「國家憲法日」,當時還盛大舉行過向憲法宣誓儀式和活動。習近平不久前在二十大的報告中,繼續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並指這關係著「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及「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都說明了法治之路既開,就難以再關閉。

 

大陸的法治有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口訣,而因防疫過當封控而喊出「法治」,其實是質疑過嚴的管控「有法可依」嗎?另有北京大學學生發出書面聲明,要求當局依《傳染病防治法》認定降低疫情危害風險程度的等級,這都是法治意識的提升。甚至從,對岸傳來的影片中還可看到,有民眾被防疫人員登門要拉去隔離時,還紮實地給防疫人員上了法治課。

 

大陸民眾所認知的「民主」,傾向是指執政者要「以人民為主」和「為人民服務」,法治則是執行反映人民意志和利益所制定的法律,故依法治國是實踐民主的保證。至於群眾喊出的「自由」和「表達自由」,這意味了封控造成了生存權利未獲保障,以及人民表達生活需求不應受控和受罰。

 

在因抗疫控引發群眾喊出「法治」的當頭,提出依法治國的江澤民逝世,今年又逢提出此治國方略25周年及將屆「國家憲法日」,這也是中共快速回應抗議者的原因。由此觀之,大陸官民心中可謂已有了法治的嫩芽。

 

桂宏誠,公務人員高等三級考試及格,三進三出政府機關。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校名都不怎麼政治正確。目前擔任生涯第一個工作機構民主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