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里山夥伴大串聯 為臺灣譜出山海之間的綠色廊道

欣傳媒/欣傳媒 2022.12.05 13:30

撰文、攝影/林郅

沿著淡金公路從淡水出發,順著北海岸向北行駛,會經過三芝、石門、金山等臨海小鎮,左側粼粼的海岸風光很是動人,相較之下右側的農村景色,便很容易被旅人忽視。其實在這片常見的田野中,有沿著山勢逶迤起伏的梯田、有蓊鬱蒼翠的生態農場,也有世代傳承的農村故事。這一幅幅農村地景不僅是「國土生態綠網」的實踐,更是「里山倡議」美好的體現。

 

「彩田」深耕金山 透過友善耕作讓農田精彩無限

平日的金山,少了熙來攘往的遊客,卻多了恬淡且自得,循著縱橫交錯的阡陌駛去,孩童嬉戲聲將田野的幽靜劃破,映入眼簾的是聚集在廟埕前人山人海的盛況,原來當天正是彩田友善農作(以下簡稱彩田)舉辦的春分插秧活動,共有7所小學、幼兒園共襄盛舉。

新聞圖片▲彩田每年皆會舉辦插秧活動,提供鄰里居民以及孩童親自下田的體驗。(攝影/林郅)

此行的採訪對象,是彩田執行長楊儒門,曾經熱衷於社會運動、為農業議題竭盡心力的他,當天一邊招呼鄰里居民,一邊忙著處理各種活動庶務。親力親為與草根性的熱情,讓「插秧」不只是農務,更蘊藏著向下扎根的暖意。談起楊儒門與金山的接觸契機,他不好意思地說道:「其實一開始是來潛水的啦!」來金山潛水太多次,怕被員工說閒話,索性就以推廣友善耕作為藉口,「一開始只是隨口問問附近的農民,沒想到一拍即合。」就這樣,從一名「潛水客」變成了「環境守護的實踐者」,歪打正著地開啟了金山友善農耕的版圖。

為使友善農耕能有更長遠的規劃,楊儒門成立了彩田公司,透過高於市價的契作收購方式,持續支持當地小農不施農藥、除草劑。從第一年的兩位農民,到現在已有三十餘位加入,不僅逐漸恢復當地生態,也確保農民的收益。經過長時間相處,楊儒門摸索出與農友的相處之道,若純粹詢問農友是否願意投入友善耕作,對習慣使用慣行農法的老農都很排斥;但若從小孩「下手」,讓農友了解這些無毒、健康的「彩田米」會成為學校營養午餐的食材,讓家中孩童吃到自己種的好米,農友加入的意願便會大幅提升。除了作為營養午餐的用米,當地社區共餐的原料也來自彩田;對農民而言,環境保育聽起來太過「高大上」,但看到自己種植的稻米能夠直接且有效地幫助在地社區,心中那份「驕傲」又重新燃起。

楊儒門作為農事第一線實務者,也深刻明白「傳承」的重要性,除了每年的插秧活動外,彩田也積極推動牛耕文化的復甦,與農友亮哥合作飼養兩頭來自擎天崗的水牛-阿哥與小妹,不僅特地訂做新的牛耕器具,更留一處生態池讓阿哥與小妹能夠舒適地泡水,成為吸引民眾好奇駐足的焦點。復育牛耕文化或許聽來有點天馬行空,但卻是農耕文化傳承重要的一步,「透過經驗的傳承,才能讓後人去認識與了解,如果缺乏傳承,那麼這項技藝就會消逝」。

新聞圖片▲彩田與農友合作,試圖將牛耕文化復甦,找回傳統農村生活之美。(攝影/林郅)

彩田正在做的,是里山倡議中促進「社會-生態-生產」的地景復育與永續性管理模式,「里山的概念就是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並在里山的架構下,去思考如何讓在地農民可以過生活、讓參觀的人可以獲得啟發與教育,以及讓環境可以得到合理的對待。」在採訪過程中,不時可以看見當地居民前來寒暄問候,這之間的情感與信任,著實呼應著里山倡議所提倡自然與人共好共生的精神。

 

串聯地方重要節點 法鼓文理學院攜手里山夥伴共同成長

「里山倡議」聽起來很像「舶來品」,但箇中理念其實早在臺灣萌芽,「當我們看到有人為社區的公共事務無償付出了二十年,你怎麼能不感動呢?」法鼓文理學院黃信勳助理教授口中所說的例子,是長期投入三芝的共榮社區與安康社區的退休教師林義峰,為倡議找回社區昔日的自然樣貌,從一開始被居民誤解,到後來愈來愈多人加入,甚至帶著百餘戶農家重整八連溪荒廢農地,成為新北市首處核定農村再生社區。

在學院課堂裡,社會學教授們經常講授各種社會價值的定義,「但是我在推動TPSI事務多年後,卻常常覺得大家都忽略了『關係價值』的重要性。」黃信勳認為,類似共榮安康社區這樣的「節點」是理念傳播的重要推手,因為它們不僅有傳播力、感染力,而且還會促進交流互動,透過互動才能知道問題的可能解方,一起共同成長。

法鼓文理學院自2018年開始參與TPSI活動,並於2019年起接辦TPSI北區交流基地計畫,而「節點串連」是交流基地的推動重點,把法鼓文理學院甚至整個法鼓山當成里山夥伴的交流平台。然而這並不容易,理念相同的夥伴們雖然會在活動上認識,但是平時少有來往,想法就難有相互激盪的可能,初期花了2年的時間,才讓北區各地的夥伴都建立起交情。交情建立,才能真正一起推動事情。

交流的重點不僅在於取得互信,也在凝聚共識。雖然里山倡議的精神很偉大,但要落實起來卻可能跟現實有衝突,里山夥伴對於地方發展普遍有高度共識,但大多數夥伴並非是以「保育」為首要考量,會較著重於地方產業的經濟發展,因此黃信勳助理教授的策略便以「保本發展」為理念,將生態基礎的「本」維持良好,進而讓生態產業化。畢竟,里山所關注的本是法定保護區外的人類生活圈,不可能罔顧地方發展需求,「我們想擔任的不是教導者,而是希望當引線者,把大家串連起來集思廣益一起學習。」共同找出平衡點。

臺灣是世界上少數以國家規模推動里山精神的國家,自2014年TPSI成立以來就建立了系統性的策略架構,希望里山倡議與國土生態綠網計畫能夠相輔相成。為有效整合地方資源與促進里山夥伴彼此交流,林務局自2018年起即邀請法鼓文理學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屏東科技大學以及東華大學,作為TPSI北、中、南、東等四個分區交流基地。

身為北區交流基地主持人,黃信勳認為「里山倡議其實跟國土生態綠網是完全一致的理念,重點都還是在人們彼此的連結,要做好綠網,就要先串起人網,交流基地的角色任務就是穩定且強化該連結。」

為了「廣結善緣」,黃信勳與法鼓文理學院率先以自身為節點,建立常流性的據點。在校史館前廳設置「臺灣里山故事館」,提供師生、信眾與參訪民眾入內參訪。「透過設置里山故事館,讓民眾了解且認同里山精神,進而支持其相關的產品,為消費者與生產者締造連結,實踐『責任消費』,將消費行為轉為對第一線工作者的回饋,這不僅是實際幫助各社區的轉型,也落實了交流基地『互惠型網絡』的本意。」

新聞圖片▲於法鼓文理學院的校史館前廳設置的臺灣里山故事館,提供師生、信眾進一步了解里山精神的契機。(攝影/林郅)

除了設置據點,黃信勳及里山夥伴們積極將國土生態綠網空間藍圖與里山倡議串聯的「人網」對接,找尋出重要的節點社區,主動出擊宣導理念,「里山倡議除了是環境保育的策略工具,更能重新連結『人』之間的關係,這正是『關係價值』的展現。地方社區其實蘊藏很大的能量,只要有人站出來點燃他們的熱情,他們對土地的感情就會被鼓動,進而產生緊密的連結」。

 

阿里磅農場「定存大自然」 讓美好山林代代相傳

阿里磅農場位處新北市石門區一靜謐且幽美的谷地,1997年,60個家庭以「定存大自然」為理念集資購地,秉持「自然復育、低度開發」的原則,盡力保存最原始的自然環境。王德昌場長表示,當時受到「西雅圖印地安酋長給美國總統的一封信」感動,認為「大自然是我們向後代預借的」守護環境並將大自然連本帶利地還給下一代,為臺灣保留一塊純淨的山林。王德昌場長表示:「如果你對大自然很陌生,那麼當然不會明白保育的重要;反之,當你開始接觸大自然、喜歡大自然,進而就會去保護大自然。」

新聞圖片▲阿里磅生態農場內有7個大大小小的池塘,提供水生動植物絕佳的棲息空間,圖為農場內最大的「大池塘」。(攝影/林郅)

阿里磅農場的草創期的計畫目標是設定為募集一千個家庭,集資購買山林,但碰上九二一大地震,只募集到60個家庭就中斷了,所幸遇到貴人,願意補齊剩餘的資金缺口,這才使得計畫免於付諸流水。在解決了購地的資金問題後,後續的營運管理更是一條漫長的路。王德昌場長承接生態農場營運後,盡力回復土地原有的地貌,減少不必要的人工設施,在經過專家、義工及NGO的各方努力,農場內如今已成為一座鬱鬱蔥蔥且生機盎然的次生林。當被問及農場占地為十餘公頃,在營運上是否遇到挑戰,場長笑答:「農場中的植物大多讓它們自由生長,不太需要特別費心照顧啦!」雖然嘴巴上說輕鬆,但採訪時在步道上發現有大片積水,便二話不說地前去察看是哪邊出狀況,親力親為與認真照顧這片土地的心,溢於言表。

走在園區的步道能夠輕易感受到豐富的生態,處處傳來蛙啼與蟲鳴,如果看到步道旁的泥土有被挖掘的痕跡,那可能會是穿山甲棲息的痕跡。阿里磅農場的蛙類則是出了名的豐富,包括中國樹蟾、小雨蛙、黑眶蟾蜍、艾氏樹蛙等近20種,其中更有珍貴稀有的保育類、俗稱「雷公蛙」的臺北赤蛙。場長開玩笑地說道:「沒有人的地方生態豐富哪有什麼稀奇,有人的地方還能維持環境生態才是厲害!」保育不僅侷限於保護區,自從里山倡議的概念出現,民眾漸漸了解生活、生產與生態共榮共存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磅農場不只細心對待農場內的土地,更試圖帶動地方風氣,打造友善環境的里山地景,提出「沃土利生」計畫,以工作假期、企業認養及公益勸募等環境教育活動,協助老農以人工除草取代使用除草劑,製作自然菌種堆肥取代化學肥料,推廣友善耕作,並協助地方小農銷售農產品,落實「責任消費」,讓消費者知道「每一次消費都是一種選擇」。近年,著重以友善農法栽培紅心硬枝茶種,試圖將曾受到日本天皇青睞的「阿里磅紅茶」復興,讓過往的光景得以重現。

新聞圖片▲農場擁有近20個品種的蛙類,在農場的步道旁還特地插著一排竹筒,為艾氏樹蛙打造繁衍下一代的空間。(攝影/林郅)

於2022年開始,王德昌場長便退居第二線,目前農場營運主要由環境資訊協會負責,由人稱「阿翔」的黃啟翔擔任主要營運者,未來環境資訊協會將以「環境信託」的方式作為傳承,共同為臺灣保留一片淨土。身為接班人阿翔自豪地說:「從大屯山脈一路延伸至北海岸,其中蘊藏的淡水濕地,放眼全臺可以說是『第一梯隊』!」阿里磅生態農場緊鄰阿里磅溪,能夠感受幾乎無汙染的溪流生態;再加上農場本身是溼地,夜晚時水生夜行動物豐富,更是一大亮點。

除了阿里磅生態農場本身具有精彩的生態面貌,阿翔也提到,若能夠藉由里山網絡串聯北海岸其他農村、漁港等,打造一系列的體驗遊程,會是十分具有競爭性的遊程。目前里山倡議北區交流基地在黃信勳助理教授的號召下,每個月都會定期開會,除了經驗分享,更能藉此盤點里山夥伴手上的資源,共同為彼此加值,將四散在北海岸的各個節點串聯為人情味濃厚的重要人網。

 

兼顧生態、生活、生產的里山 讓綠網保育力「加倍奉還」

無論是彩田、阿里磅生態農場,抑或是散落在全臺四處的各個保育節點,這些重要保育節點都是為臺灣部署綠色安全生態網絡的關鍵,從中可以看見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共榮共存的機會及可能性。林務局推動的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以里山倡議為策略工具,打造「森、川、里、海」綠色生態網絡,讓「保護區外的保護區」得以被重視。期許在下個10年,更多人能看到土地的價值,以里山精神共同守護臺灣美麗的青山綠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廣告)

立即加入欣傳媒Line@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