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戴立寧隨想錄》笑話/奇跡?台灣民主的另類操作

優傳媒/ 2022.12.05 01:24

台灣的民主進程:是奇跡還是笑話?

民主之鼎有三足: 1) 正當程序 ( due process of law);  2)公開透明 (open and transparency ) ;  3) 權利制衡 (check and balance )。看看疫苗事件的種種作為, 顯然是三者都出了的問題,而其中尤以「權利失衡」最為根本。(圖/取自網路)

 

作者/戴立寧

 

 

假如說:台灣的經濟成長曾經是項奇跡/傲視全球; 那嘛台灣民主的最近進展就是種笑話/遺羞萬千。就以這一次「九合一」的選舉為例,談談台灣民主的另類奇跡。

 

這一次2022「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僅僅剩下2都3縣,約略和2005年創黨初期時的1都6縣相當。綠營整體版圖,從濁水溪撤退到北港溪以南。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丟盔棄甲/前功盡棄,倉皇回到了32年前的起點。

 

民進黨慘敗,蔡英文迅即辭了民進黨的黨主席;必須要為執政良窳負責的行政團隊/院長蘇貞昌也跟著口頭上請辭,但馬上被蔡英文慰留。據說:蔡英文在官邸與民進黨輔選團隊檢討敗選原因時,簡簡單單地用了:「人民不希望民進黨獨大」聊聊幾個字,就涵蓋了一切。

 

當然,民進黨慘敗,也未必是在野的國民黨 突然爭氣/痛改前非 的結果;這一次的選舉,展現的是選民的無奈:兩隻爛蘋果/兩隻差不多; 比爛/賭爛之外,也只能棄權了。

 

果然,這一次「九合一」選舉,相較於往年平均投票率的65%,今年是出奇地低。根據中選會:2022直轄市長選舉投票率為59.86%、縣市長選舉投票率為64.20%,而「18歲公民權」修憲公民複決投票率只有58.97%。

 

民進黨這幾年來的完全執政,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爛到不能再爛;從蔡英文的言行到蘇貞昌的執政,無一處不顯現出權利的囂張和法紀的淪亡。民進黨本身卻毫無一點自省的能力:就以這一次的防疫為例,惡跡斑斑/罄竹難書;而主其事者陳時中竟然最推為台北市/首善之府的市長候選人。

 

台灣錢淹腳踝,台灣從前人辛勤創造了著名的「經濟奇跡」以來,從不缺錢。針對疫情,執政黨所謂的「超前部署」,早早就預列了大把大把的鈔票: 防疫相關預算高達千/萬億, 只多不少, 在民進黨推選的台北市長候選人/落選人 陳時中的主持之下,結果如何?有目共睹!

 

舉個眼前的正在發展的小事例:原價1元的口罩,台灣政府最初以9元的價格賣給人民,每人憑身份證限購5個;不戴口罩,罰款500元侍候;逼得大家只能乖乖地大排長龍/搶購價格離奇的防疫商品(不限於口罩,比如說後來的PCR檢測劑/疫苗等等, 圖利特定人無不用其極)。而最新的發展是:小學生每人配發口罩100個,檢測劑10劑,一律無償…。這樣的事例,背後的隱情/貓膩,已無庸猜疑。

 

尤有進者:民進黨將疫苗採購合約/金額列為「絕對機密」,封存30年到2051年。主事者陳時中睜眼說瞎話,居然辯稱:如此保密是「國際通例」;馬上就被人舉出日本和英國的例子迅速打臉。

 

疫苗採購合約/金額列為「絕對機密」,封存30年;和蔡英文的教授升等論文列為「絕對機密」,封存30年; 明目張膽/目無法紀,如出一轍。

 

何以致此?原因當然很多,可以從各方面加以探討;我是法律人,且讓我們先從法律制度面說起。

 

李登輝是繼兩蔣之後第一位由台灣人民直接選舉的總統,被譽之為「民主先生」。這位民主先生對於台灣的民主絕對是有貢獻的 ── 在他之後,罵總統不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不再會像李敖、柏楊一樣,莫明其妙地被送進了綠島。

 

但是,李登輝也是台灣民主的罪人。李在其總統任內,5年之間居然修改憲法6次,把國家根本大法折騰得精髓盡失、面目全非。 從此 ── 從此國家制度大壞; 總統不再是總統,權利毫無節制,成了獨夫。

 

民主之鼎有三足: 1) 正當程序 ( due process of law);  2)公開透明 (open and transparency ) ;  3) 權利制衡 (check and balance )。看看疫苗事件的種種作為, 顯然是三者都出了的問題,而其中尤以「權利失衡」最為根本。

 

前總統馬英九任內,在他的臉書(2013/7/25)上曾經自承:「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 他說了也就忘了;對於使總統絕對腐化的權利,依然故我,未作絲毫的變動。陳水扁身陷囹圄;馬英九能不能幸免?猶未可說。殷鑑不遠,蔡英文當前的所作所為,結局如何? 我們且拭目以待。

(圖片取材自網路)

 

作者簡介

戴立寧,一輩子的法律人。在法學院做了10年的學生;教了40多年的書;偶然的際遇,做了26年的公務員,從基層到高階。也曾寫過些雜文,月旦人物、評議時事。〈隨想錄〉無非是重操舊筆,隨興隨緣隨想,記錄些所見所聞所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