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假新聞、假民調 全民查假會社出招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網際網路世界,假新聞事件層出不窮,然而假新聞的傳播速度,以人力進行逐件檢查已是緩不濟急的作法。全民查假會社今天(3日)攜手協辦單位台灣匯流研究學會共同舉辦「假新聞麥走」論壇活動,並邀集學者專家響更主動積極的方法,降低閱聽大眾被經過扭曲的訊息影響。前NCC委員、現任世新大學廣電系兼任副教授何吉森表示,面對虛假訊息,政府祭出的「懲假」作為,恐引發有「政治目的」的擔憂與疑慮,他建議應由下而上、多凝聚民間力量,樂見看到更多查核組織與單位的成立。
除了《社維法》、《刑法》、訂刑事專法屬於「懲假」作為之外,何吉森認為,媒體識讀力是「識假」,是防治假訊息的重要策略;「抑假」則是須建立ISP自律機制;面對疫情虛假訊息,除「懲假」之外,強化社會對虛假訊息的「警戒意識」、改善「網路同溫層」環境、建立社群網站「社群守則」與「透明機制」、社會大眾「媒體識讀能力」的提升都是可採行的有效措施。
何吉森也表示,台灣的民間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盼能有越來越多「事實查核中心」的成立,提供社會大眾更多元、更多選擇的參照資訊,這是「破假」訊息的有效防治。但如何提高澄清訊息的能見度、做到更快速的澄清、更加「獨立」且提供民眾申訴的管道,這是事實查核組織必須面對的挑戰。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暨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從能源面觀察假訊息的猖獗,他說,「能源議題」隨著政府的「能源政策」引起社會許多的爭辯與質疑。國內的「核能爭議」總是被掛上負面標籤,這些討論與訊息往往也不正確。「社會總是二分法,非黑即白、非藍即綠。」他建議,檢視一籃子的能源可能性,適合國外的不一定適合我們,科技不斷創新,能源可以多元結構,應開放故有的思維疆界,不要再侷限於「擁護」或「反對」某一特定能源。
李敏指出,政府宣告2050年達到碳中和,以目前的科技能力,及台灣目前的地緣政治狀況,沒有核能發電,除了花錢買碳權外,看不出如何訂出讓人信服的「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規劃。核能是唯一可調控且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發電方法,很多國家都將使用發展核能發電,並視為減碳與達到碳中和的重要工具。
隨著疫情衝擊民眾生活3年,輔大醫學院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宜民表示,公衛與醫藥領域的虛假訊息對社會傷害甚鉅,來源可能來自公眾人物、專家學者、網路謠言、媒體誤報,甚至是來自政府單位的疏失。因此必須透過不隸屬任何政治團體、特定立場的獨立單位進行公開透明的查核檢驗,達到以正視聽的效果。
九合一大選剛過,選舉期間許多民調充斥版面,「假民調」問題尤以嚴重。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指出,假民調也是假新聞的一部分,往往常被忽略、不易查核的,就算查核了,選舉多已結束,因此日益猖獗。
莊伯仲指出,對於國內媒體報導民調新聞多注重結果而不重過程,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53條,民調資料的發布,必須說明調查單位及主持人、辦理時間、抽樣方式、母體數、樣本數及誤差值、經費來源,但有爭議的民調從來沒有被開罰過,這是很大的問題。
莊伯仲進一步表示,「民調」可比喻為「曬衣繩」,問卷調查流程是環環相扣的,只要有一環出差錯,就會影響整個強度,且民調的準確度也會受到「機構效應」、「調查方法」、「問卷措詞」等影響,也因此「民調識讀力」很重要,他期待選民能具備解讀民調的素養能力,不要淪為資訊作戰的操弄對象。
而針對虛假訊息多透過媒體平台流竄出來,世新大學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陳秀鳳指出,身為閱聽人的我們,在檢視任何媒體訊息時,在轉傳分享訊息前,可以追查其訊息的「生產履歷」,可有效過濾虛假訊息。
陳秀鳳分享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所提出的8項識別假新聞的要領,分別是「檢視消息來源」、「核對標題與內文」、「查證作者身分」、「核實佐證資料」、「注意報導日期」、「確認是否為玩笑話」、「省視自己有無偏見」、「徵詢專家意見」,希望閱聽眾可以建立媒體素養能力,降低虛假訊息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