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郎朗巴哈《郭德堡變奏曲》征服台灣樂迷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睽違7年的知名鋼琴家郎朗(1982-),於11月30日晚間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登場,以2個小時沒有中場休息的馬拉松式演奏方式,呈現巴哈《郭德堡變奏曲》詠唱調與30段變奏,讓樂迷目瞪口呆。
今年剛滿40歲的郎朗,是富邦金控集團蔡明興、翁美慧伉儷的至交,11月30日晚演出由富邦金控集團獨家贊助,迎來不少企業界聽眾,包括周杰倫等也送花致意。由於又是台北唯一的單場演出,早就一票難求,全場座無虛席。
黑色筆挺雙排扣西裝,配上同色系襯衫、亮黑皮鞋,郎朗更具明星架勢,近年無視疫情,還是把自己經營得光鮮亮麗,2019年結婚的他,身材略為豐腴,已有一兒,頗有中年況味。
郎朗一出場,立即引來觀眾席的騷動,他以職業性的眼神與肢體動作,打量2到4樓滿座的觀眾,露出滿意笑容。走進鋼琴,先鬆開西裝扣子,坐定,十指神功,傾洩而出,從7點32分到9點20分,除了第一首曲子結束,起身鞠躬之外,將近2個小時,他沒有離開鋼琴椅,札札實實把巴哈《郭德堡變奏曲》詠唱調與30段變奏背譜彈完,一氣呵成,展現他的功力、記憶與體能。
接著在如雷掌聲中,郎朗又加彈了3首安可曲,包括:詹姆斯·韓森(Jim Henson ,1936-1990)《彩虹連結處The Rainbow Connection》、中國民謠演奏版《苿莉花Jasmine Flower》、以及西班牙作曲家曼努爾·德法拉(Manuel de Falla,1876-1946)於1915年創作的《魔幻之愛》(El amor brujo)中的Danza 儀式火舞,把郎朗炫技的絕招,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全場觀眾如痴如醉,欲罷不能,最後全場起立歡呼。
詹姆斯·韓森是美國著名木偶師,也是著名木偶劇《布偶歷險記》系列之父。他曾以木偶師與配音員身分出現在許多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中,如《芝麻街》、《大青蛙劇場》等。並曾製作如《魔水晶》與《魔王迷宮》、《好聽的故事》等以操偶演出為主的奇幻風格題材電影與電視影集,郎朗把《彩虹連結處The Rainbow Connection》帶給台台觀眾,彷彿是對一代木偶劇的跨域大師致敬,讓大家印象深刻。
為人熟悉的民歌《茉莉花》,原來是起源於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對貪腐深惡痛絕,明朝的重臣常遇春、徐達和沐英一次聚會時,便用花鼓戲的調子即興唱起了歌謠,原曲表達了反貪之意。身為傑出華裔鋼琴家的郎朗,不管行腳何處,不忘帶著中國歌謠,分享全世界,中華民族的議題,錯綜複雜,此時此刻,再聽老曲調,倍見意涵。
同樣,曼努爾·德法拉自己編寫的舞曲,持續約3到4分半鐘,該作品因為速度飛快、重複的裝飾曲式與裝飾技法,非常能呈現郎朗的特色,郎朗是古練出身,為了在世界鋼琴舞台拔尖出眾,他所下的苦功夫,以及表達的肢體語彙,裝飾炫技,都高人一等,該曲像是為他量身打造,技高人膽大,頗有俄羅斯作曲家林姆斯基-科薩科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為外界熟悉的《大黃蜂的飛行》一樣,出神入化。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於1899年到1900年間,基於亞歷山大·普希金的詩作改編為同名歌劇《蘇丹沙皇的故事》。其中第3幕第1場為描述王子變化為大黃蜂攻擊2個反派角色的情形,以該曲配樂。由於該曲的旋律極快,後人常選用展示演奏技巧。
11月30日演出曲目,其實只有兩首,第一首是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的
《阿拉貝斯克 Arabesque, Op. 18.》;另一首是巴哈(J.S.Bach,1685-1750)的《郭德堡變奏曲》詠唱調與30段變奏(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with 30 variations, BWV 988),兩首曲子,接連彈奏,省略中場休息時間,現場有些慕名而來的聽眾,對於巴哈樂曲不甚理解,乾坐了一個多小時,不免展開「撐住眼皮」與「驅逐睡蟲」的保衛戰,十分逗趣。
《阿拉貝斯克Arabeske》,也譯作「華麗曲」或「裝飾性小品」,是舒曼創作的一首可愛的鋼琴小品,樂曲所採用的音型,甚富於裝飾性效果,並帶有抒情性的幻想樂風,該曲創作於1839年,獻給 Frau Majorin Friederike Serre auf Maxen,當年正是舒曼與克拉拉結婚前一年,舒曼克服了老丈人的阻撓,對自己的事業與愛情,都充滿了夢幻般的憧憬,彷彿他們的幸福就在眼前。
如眾所皆知,克拉拉是一位傑出的鋼琴演奏家,也是舒曼鋼琴作品最佳的詮釋者和宣導者。在舒曼的作品中,以鋼琴曲和藝術歌曲最具代表性,兩百多首歌曲中,有138首,是他新婚後一年內完成的。舒曼透過音樂與詩歌,來表達他幸福的婚姻生活和豐富的 人生。
《哥德堡變奏曲》是巴哈的一部晚期鍵盤作品,1741年出版。全曲32段,全部演出需40-80分鐘。作曲家本人給該曲定的原題是《為雙層羽管鍵琴所作的一段詠嘆調及其一些列變奏組成的鍵盤練習曲》。
《哥德堡變奏曲》主題是3/4拍,典型的薩拉班德舞曲風格。之後30個變奏是從這個主題的低音聲部的和聲進行而來。這首曲子被視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變奏曲。全作品包括主題,30個變奏,主題反覆。每三個變奏為一組,每組最後一曲為卡農曲(從一度至九度卡農),如V1-V2-V3(V3是一度卡農曲),V4-V5-V6(V6 二度卡農曲),V7-V8-V9(V9 三度卡農曲),V10-V11-V12(V12 四度卡農曲)等等。
《郭德堡變奏曲》也可說巴哈鍵盤作品中最佳例證,許多音樂家更從此部作品體驗到難以言喻的心靈世界的啟發與滿足,郎朗以他一慣的彈奏方式及表情,在《哥德堡變奏曲》的馬拉松過程中,試圖放慢速度,收斂炫技表現,一板一眼,試圖拆解音樂的具體元素,在巴哈巧奪天工組織下,如何形成美妙的音樂信息,進入人們的意識當中,並在精神層面引發微妙的提昇作用。
由於郎朗7年沒有來台北了,心情非常激動,也非常感動,選擇這樣的首目,除了是牛耳藝術的巧思,希望與過去在台灣演出的差異性外,也有意呈現郎朗在不惑之年,更多的沈潛與蛻變,讓他帶領聽眾走進了巴哈崇高而偉大的精神靈魂世界,探索蘊含無限的浩瀚宇宙。不過近2小時的馬拉松式演奏,也有些風險,不耐久坐,或不能體悟巴哈深邃內涵者,可能都會敬而遠之。
郎朗曾說,他身為一位藝術家,目標是不斷的自我覺察,提升知識量,並為他人提供靈感,那是有為有守的藝術家,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該次在台灣的《郭德堡變奏曲》計畫,讓他在藝術的探索與躍升大道上,又往前進更多了。果然,郎朗在琴藝及心境上,更臻成熟之際,透過對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讓台灣樂友看到不一樣的郎朗。
《紐約時報》曾推舉郎朗是當今古典星球最受推崇的藝術家,也是全世界觀眾的最愛之一。
《Vogue》更稱,郎朗對古典音樂酣暢的詮釋,感染了愈來愈多的聽眾,他向所有人證明:古典音樂也可以走在時尚的尖端,古典才是永遠的流行。郎朗創造了許多「第一」與「唯一」,堪稱是世界樂壇前所未見的奇蹟,也是華裔之光。
他是第一位在世界盃足球賽開幕音樂會中演奏的鋼琴家、第一位擔任聯合國兒童和平基金會「國際親善大使」的鋼琴、第一位與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紐約愛樂及美國五大交響樂團多次且持續合作的華人鋼琴家,他更成立「郎朗基金會」資助優秀青年鋼琴家、疫情期間與波伽利、席琳狄翁及多位國際巨型合作募款音樂會等,非凡成就,風靡全球,郎朗正在用鋼琴征服,甚至企圖改變世界,可喜可賀!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