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肌痛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 5.8% ,相當約有 130 萬人受這樣「看不見的隱形疼痛」所苦,但不管是做抽血、影像檢查,都找不出東痛西痛的原因,常常被誤會是無病呻吟,沒病裝病想偷懶,這是纖維肌痛症病友經常面臨的誤解。
檢查不出生理異常 「看不見的隱形疼痛」纖維肌痛症飽受誤解
台大醫院麻醉部孫維仁教授說明:「疼痛門診早期看的疼痛是一些比較具體的疼痛,像是癌痛。但後來發現有一群慢性疼痛的病友,即不是晚期癌症,也不是風濕免疫的發炎疼痛,不但開刀沒有辦法紓解,做各種檢查也找不出什麼具體的蛛絲馬跡,總是在精神科、復健科、免疫風濕科、神經科、疼痛科間徘徊。直到國際間逐漸有共識,整理出清楚的診斷標準,也開始出現有效的藥物,纖維肌痛症才真正被認定是疾病。」
台灣疼痛醫學會林至芃理事長指出,纖維肌痛症的核心症狀是廣泛性疼痛,這些病友的中樞神經系統,會把一般人不會引發疼痛的訊息異常放大,可能會感受到劇烈、無法忍受的疼痛。
而且這些廣泛性的疼痛,在全身的很多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像是出現腹痛去看腸胃科、胸痛去看心臟科、筋骨痠痛去看復健科或骨科、神經外科等,也因為長期痛苦不被了解,往往會情緒比較低落、煩躁,工作表現也可能比一般人來得差。
自我檢測量表上線 在家檢測記錄 促進醫病溝通
台灣疼痛醫學會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 ,不僅想讓病友可以多認識纖維肌痛症的最新資訊,也提供病友根據自身的感覺,自主登錄纖維肌痛症量表,內容包括疼痛的情況、記憶力及專注度、疲勞程度、頭痛、體力、睡眠、情緒等等共 29 個生活問卷及用藥的狀況
台灣疼痛醫學會: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
自我檢測網站讓病友可以天天做健康日記,了解自身的病況,對病友來說也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有了自我檢測量表,在就診時,能幫助醫師更了解病情的變化,一起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緩解疼痛要耐心 掌握四大支柱 罹病不絕望
林至芃理事長表示,在面對纖維肌痛症需要有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疾病需要長期治療,病友要對纖維肌痛症有正確的認知,因此多管齊下才能得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他說:「就算運動會痛,也要忍著七分痛去健身,疼痛會慢慢減少變五分痛、四分痛,跨過這個鴻溝,就會越來越進步,不管是太極、有氧、重量訓練,或是簡單易行的伸展、步行、自行車、瑜珈,都很推薦。」
台灣疼痛醫學會會同風濕病、神經外科、復健、精神、麻醉…等多個醫學會,出版最新版《2021 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不只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疾病,也希望讓纖維肌痛症的病友,能夠得到適當的起始治療,若是嚴重的纖維肌痛症且生活品質難以改善的病友,也能被轉介到疼痛科、復健科、免疫風濕科、神經科、精神科這五大科別,專科醫師會依照個別症狀和疾病進程處方合適的疼痛緩解藥物進行治療,同時也對提供患者運動建議、生活型態調整、物理 / 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性的治療來改善症狀。
文/趙乙錚、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心理壓力真的會造成生理疼痛!中研院解答「纖維肌痛症」致病機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