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發展多元生質物發電技術 帶動生質能產業發展

中央社/ 2022.11.25 15:38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125 15:38:20)因應我國2050年淨零路徑規劃,生質能已被視為能源轉型中前瞻能源的必要選項,從111年10月25日主辦之「2022年生質能源淨零碳排技術應用與產業推廣研討會」中,講者及與會人員的交流意見可知,生質能混燒與專燒為未來重要的推動策略,目前現有燃煤發電機組混燒比例介於5-20%,因不需大規模設備改造,應為建構相關混燒技術與運維量能的機會,再者近期規劃新設生質能專燒機組亦值得期待,尤其考量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實施影響的擴散,儘管目前替代能源價格較高,但未來國內產品若欲出口至國外,仍須考量綠能使用,以降低產品碳足跡,此時生質能相對其他再生能源而言,除可作為基載電力選項外,亦符合循環經濟的加值效用,因此配合上述生質能混燒與專燒應用的發展,同步推動海外生質料源佈局,穩定國內生質能供應潛能,應是重要的課題。

另外,在國內生質料源方面,我國仍有相當的生質物潛能可供使用,除了國內相關林地尚可進一步利用外,鑒於國內生質料源有相對分散且多元的特性,除有必要建立料源供應機制外,發展多元生質物處理系統應是可行策略,例如近期發展的農業廢棄物生質沼氣技術,即可適用於稻稈、廢菇包、狼尾草等多種本土料源,其運用創新的前處理技術,先行破壞農業廢棄物堅韌結構後,依料源種類及操作條件不同,每噸生質物沼氣產量可達370~550立方米,若將處理後的農業廢棄物少量與養豬廢水混摻,亦能夠因協同效應而有沼氣增生的效果,整體沼氣增生幅度可達2.1倍。

整體而言,國內生質能產業發展,可務實朝向生質料源穩定供應及多元農林資材之生質能發電技術開發,並建立合理誘因加速利用,未來進一步配合生質能碳捕獲、利用及封存(BECCUS)技術後,更可具體落實生質能產業淨零模式,加速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同時帶動低碳產業成長商機,共創永續發展。

(經濟部能源局廣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