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機器人」穿上身! 29歲中風癱瘓男只花三個月能跑、能跳了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22.11.23 02:40

截圖 2022 11 23 上午10.20.04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機器人」幫復健,癱瘓病人也可快速復元可跑可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23)日發布最新治療成果,利用新型動力式下肢助行器機器人,隨時偵測病人狀況,輔助不足的肌力、穩定度,讓一名年僅29歲的年輕男性,從中風左側陷入癱瘓,經短短3個月復健後,從臥床恢復到可跑跳,甚至完成登山健行。

29歲的林先生是在今年年初突然出現步態不穩、頭暈且無法控制半邊身體的狀況,緊急送醫後,診斷為急性左側延腦梗塞,雖即時施用血栓溶解劑,但左側肢體仍呈現癱瘓的狀態,無論是從病床上坐起、如廁或沐浴皆需旁人協助,一度身心都跌入谷底。

北醫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副主任鄭憲霖表示,林先生一開始接受傳統的物理治療,但因本身肌肉控制能力不足,使用柺杖也無法完成完整的走路動作,練習分解動作時很難抓到正確的施力感,在復健團隊評估後,開始接受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的復健,經過25次下肢機器人訓練輔以一般復健,3個月後,已經可以自行完成走、跑、跳等動作,還能登山健行,也重回職場。

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院長表示,北醫附設醫院2012年率全國之先引進全自動下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迄今已有逾百名病人藉由機器人復健邁向新生。今年進一步引進動力式下肢助行器及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並於11月正式成立全台第一家擁有高中低階復健機器人的多樣性下肢機器人復健中心,涵蓋各個階段的步態訓練需求,無縫接軌,在病人恢復的過程中提供強力的助力,搭配傳統的復健治療,讓病人可以恢復得更快、更好。

爭取黃金復原期,尖端機器人已經扮演重要角色。北醫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復健醫學部主任曾頌惠強調,據統計,使用機器人復健的族群以腦血管相關疾病為最大宗(81%),其次為脊髓損傷(14%)與其他如腦性麻痺孩童等(5%),北醫附設醫院現有三種復健機器人,可涵蓋各階段的步態訓練需求,為不同的病人提供適切的步態訓練。

如何評估病人適合的復健機器人?曾頌惠說,若病人完全無法控制下肢狀況,甚至軀幹控制能力不佳、平衡不好,可使用全自動下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提供高重複性且精準的步態帶動,快速重建病人的步態與速度,並可藉由擴增實境介面,讓病人透過行走任務訓練提升主動參與率,更有效率地回到雙腳步行的狀態。

曾頌惠表示,若病人已有初步的步行能力,即可進行地面步行訓練。其中,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可藉由讀取體表肌訊號,來得知大腦意圖,病人只要想著「我要前進」,機器就會提供力量帶動關節活動,達到「腦動,腳就動」的境界。經由大腦下達指令帶動機械的訓練,可強化神經連結,增進心肺耐力、避免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等狀況。

曾頌惠指出,如果病人已經可以自行做出膝蓋彎曲、抬腿等動作,就可以進入最後一階動力式下肢助行器的訓練,機器人可以感知病人關節動作,運算後提供馬達輸出力量,配合使用者的能力提供輔助完成動作,可訓練坐站、步行及上下樓梯能力。

曾頌惠提醒,神經與骨骼肌肉損傷期的黃金恢復期為一年,及早讓機器人復健介入可以有效可縮短行走訓練時間約一至一個半月。

不過,院方強調,雖然機器人復健效益高,但並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負擔連續的療程,依機器不同每次收費4000到6000元,一次40到60分鐘,建議做12次,完整評估復健效果。

照片來源:北醫附醫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媒體報台灣致死率全球第3高 衛福部長不認!轟「選舉操作、醜化防疫」

爆疫苗掮客反遭炎上 薛瑞元怨媒體:我「被製造仇恨值」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