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解構《經濟學人》年刊封面圖像符號/姜新立

台灣好報/ 2022.11.22 00:23
新聞圖片 姜新立(前政治大學、中山大學教授)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1月14日出版「2023全球大趨勢」年刊,談的是明年全世界的大未來。這一期盤點了未來一年值得關注的大趨勢共有十項,從俄烏戰爭、全球經濟衰退、能源轉型、美國政局、地緣政治、元宇宙、到新潮語,可謂樣樣顧到,結語是以上所有趨勢的「不可測性」(uncertainty)將成為全球新常態。由此可見,這一期《經濟學人》年刊談的是未來學(Futurology)知識範疇問題。筆者願意由未來學知識角度評析經濟學人這一期所談的2023全球大趨勢。然由於本專欄因文字篇幅所限,只能就十大趨勢中第六趨勢“Where Might Conflict Flare Up in 2023?’(地緣政治升溫)配合這期封面六個人物圖像(習近平、普丁、拜登、澤倫斯基、蔡英文、梅洛尼)所顯示的「符號意指」,用未來學加上後現代論中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做地緣政治未來趨勢知識剖析。

年刊這一期封面圖像與第六趨勢密切相關。第六趨勢是指隨著俄烏戰爭爆發近一年來地緣政治衝突逐漸升溫,下一個衝突點很可能在台海,中國大陸可能趁機對台灣採取行動,另外印度與中國之間的緊張局勢也會爆發新的危機云云。

關於台海危機問題,《經濟學人》一直緊盯不捨,去年春天指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今年秋季又說「中國有令人膽寒的制台計畫」,「無痛選項恐怕所剩不多」,這次預測中國大陸隨著俄烏戰爭升溫可能趁機對台武統。從地緣政治學看,烏克蘭和台灣都處在海上霸權(美國)和陸地強權(俄、中)相互碰撞的東、西兩條政治斷層帶上。同是世界上最為危險的火藥引爆點,只要矛盾由「量變」轉為「質變」,必然出現「烏台聯動效應」,這就是何以《經濟學人》對「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政治話語持續作預測的原因。

對未來事務/事物發展趨勢的預測屬未來學(Futurology)知識範疇。預測不是占卜,前者是科學。後者是原始神學,不能相提並論。能夠預測未來趨勢的發展走向,算是有遠見(Foresight),但對一件特殊事象之未來預測,從未來學看來,固然是重要課題的一面,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要能預測出未來可能的行徑(alternative paths to the future)。如果「未來可能的行徑」非我們所願意見到或面對的,從消極面要設法規避/消除它,如果「未來可能的行徑」是我們所欲求的,就應該以具體規畫順著這條「可能的途徑」建構出我們「想要/欲求」的「未來」。從《經濟學人》這次大談明年十大趨勢,只在對「未來可能的行徑」做預測,但最後又說明年世界趨勢發展因子相互糾結,十分複雜,整個趨勢的發展走向會出現「不可測性」,那麼未來學從知識理論上告訴我們的解決途徑是:「為不可預測的未來做好準備」。

對台灣而言,「做好準備」選項很多,戰略選項有持續「去中」/「抗中」或回返「九二共識」/「和平發展」;策略選項有「備戰」/「避戰」,未來學真正的知識目的不僅在預測未來,更為重要的是形塑/掌握/支配我們想要的未來。甚麼是台灣想要的未來?是台海「持久和平」與兩岸「融合發展」?抑或「一中一台」對抗及「台海危機」爆發?可見《經濟學人》所謂明年的「不可測性」,已經告訴現在台灣的執政者,天下政治不僅僅是現實主義下的實力競比,更在於政治智慧的拿捏。

從未來學剖析《經濟學人》年刊所說的台海危機未來趨勢後,現在再用解構主義剖析這期封面六人圖像符號意指。所有的文字/聲音/圖像都是符號,人類認知/溝通藉符號意指(Signifer)以理解實在並解構文本。例如你開車到一個巷口,抬頭一望,前有一標誌,上畫紅色圓圈,內有以紅色X打在汽車圖像上面的符號,此標誌意指此巷禁止汽車駛入。解構主義對待文本圖像在符號意指上有幾個基本符式概念,其一是主體,二是差異,三是邊緣,四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五是啟蔽(Uncover)。

這次封面六個政治人物圖像,從尺寸上看,最大者是習近平,次大是普丁,其三是拜登,另外三個小得不成對比的是烏克蘭的澤倫斯基、台灣的蔡英文和義大利的梅洛尼。這六幅人像符號意指目前東西世界地緣政治衝突升溫的趨勢實態,此中固有意識形態與文明衝突的一面,但這不是解構的重點。解構主義著眼於政治/文化霸權至上的美國已經開始式微,今後世界不再依美國訂的國際秩序規律旋轉;相反,中國崛起是事實/確然/實在,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是超級大國,在習近平主政之下現正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亦即整個世界格局已東昇西降,絕不能忽視拿破倫所說的中國這頭獅子在21世紀新時代已經甦醒並實體存在的意義。同理,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俄烏戰爭乃地緣政治板塊撞擊下的必然結果,然俄烏戰爭之持續乃美國左右西歐以烏克蘭為代理人用戰爭手法削弱俄羅斯之強大所致,封面圖像意指俄烏兩國實力的「差異」讓澤倫斯基在普丁大帝與拜登霸主之間成為「邊緣」人。

「差異」最大的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兩岸分離與分治愈七十年,在美國遏制中國的大戰略下,蔡英文所扮演的是拜登以台制華下的過河卒子,一旦台海軍事衝突危機爆發,在美國的支持下蔡英文所能打的是代理人的戰爭,然在地緣政治衝突升溫下,封面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圖像所意指的兩強全面戰略競爭又對抗的符號間距下,蔡英文成為「差異」比澤倫斯基更大的「邊緣」者,絕不是台灣當局見到《經濟學人》封面出現蔡英文圖像而自喜的台灣以民主對抗強權的內宣文本話語。總之,本文的解構在於為著名《經濟學人》年刊封面圖像符號意指所做的「互文性」趨勢預測,在閱讀上呈現的歧義與誤讀給予「啟蔽」。



【更多新聞】

  • 陳時中扛過什麼責任?/汪誕平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