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近2成兒少害怕「特殊需求兒童」 有8成願與他們交朋友

NOW健康/ 2022.11.17 17:39
新聞圖片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近期發生妥瑞兒看電影,因為不時發出聲音被喝斥的新聞;以及有唐氏症的孩子買炸物卻挨罵等新聞引發爭議;另北一女全盲學生帶動唱、罕病兒獲總統教育獎等事件感動萬人,顯見社會大眾對這些「特殊需求」兒少的高度關注。


家扶基金會近日公布最新《友善共融:兒少相處問卷調查》,對於特殊需求兒少,約3成兒少有負面觀感,超過9成在態度、行為受家長影響。兒童權利公約(CRC)指出,每位兒少都應受到公平對待,然而歧視卻經常發生在特殊需求兒少生活中,不但影響心理健康,也讓其身處不利處境。


家扶基金會在11月20日的國際兒童人權日前夕,邀請輪椅女孩雪莉、藝人高山峰與兒子恩恩、兒少代表聞英佐、臨床心理師陳品皓等人共同呼籲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零歧視,每一位孩子都應在免於暴力與鼓勵參與環境中成長。


▲心理諮商師陳品皓(右)認為,特殊需求兒少因外顯行為容易被議論與排擠,產生負面自我認定與慣性自我否定,不利心理健康。(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身心障礙等特殊需求兒少 2成外人恐懼


調查顯示,3成兒少認為特殊需求兒少會造成別人困擾、甚至感到麻煩(20.8%)、害怕(17.8%),更有近半數不想與其同組活動,這些偏見缺乏適時正確的溝通,同儕的相處反而對特殊需求兒少潛藏危機。雪莉就曾因言語霸凌與歧視感受極大困擾:「曾經的我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著,反正在大家眼裡我就是個怪物。直到高中老師開啟我與同學互動機會,碰到願意理解、對我無私付出的朋友們,我的人生因為他們的陪伴變得更加美好!」


陳品皓指出:「團體生活很容易形成一種排除異己的思維與風氣,特殊需求兒少因外顯行為容易被議論與排擠,產生負面自我認定與慣性自我否定,不利其心理健康。」


事實上,孩子也察覺到特殊需求兒少在校困境,數據顯示51.3%的特殊需求兒少被取難聽外號、46.2%被欺負。台灣推動融合教育已20年,然歧視卻依舊存在,聞英佐透露:「以前曾因特殊需求同學的言語挑釁而起衝突,直到老師協助才慢慢認識、理解,進而調整與他們相處的方式。我覺得有時候是因為不了解產生誤解,不是有意排擠,老師適當說明和溝通有助同學消除偏見。」


特殊需求兒遭指指點點 家長應鼓勵孩子與他們互動


也有孩子認為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普遍存在歧視,調查顯示在態度行為上,40.8%覺得民眾會對他們露出帶有歧視意味的表情,32.8%不想靠近、29.1%會在背後指指點點。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產生的人際阻礙,對童齡的孩子而言更難以反轉這狀態,而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影響最深的環節,家長的身教引導更不容忽視。調查觀察到:當家長越認同孩子與特殊需求兒少往來,兒少的態度與行為也就越友善。


調查指出,有8成兒少願意與特殊需求兒少成為朋友,但卻有近6成孩子看見他們並沒有什麼朋友,孩子或許不知道該如何跨出這第一步。恩恩表示他都會主動跟別人聊天,雪莉則說:「我希望大家把我當一般人,不用害怕冒犯,要是好奇我的身體狀況,其實也可以說明擔心和想幫助的意願,或是在跟我變熟之後再慢慢了解,從自然情境中互動,主動邀約、分享東西都是蠻好的方式」。陳品皓認為:「正向心理健康對每個孩子都很重要,尤其特殊需求兒少,更有賴大家營造正向、有彈性的相處模式,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優勢、面對挫折的復原能力!」


▲輪椅女孩雪莉(右)分享自己遭受歧視的經驗。(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LIFE口訣 協助雙方友善共融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表示:「守護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家扶持續投入早療、特力、兒童啟力等服務方案,更致力建構兒少與其家長的支持網絡。然而消除歧視,需從理解、尊重、接納逐步做起,這次透過兒少視角,從孩子本身及其看見家長、學校、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的態度與行為,在共融的趨勢下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保障兒少權益,一起成為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守門人,呼籲L、I、F、E友善共融好生活。


▸Lead引導認識:學校落實共融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知。


▸Ideal 友善尊重:社會大眾親切溫和互動,不用異樣眼光看待,共創友善環境。


▸Foster接納培育:家長以身作則,態度接納並示範合宜應對。


▸Encourage鼓勵接觸:兒少破除迷思,鼓勵與特殊需求兒少相處、交友。


▲藝人高山峰(左)出席家扶基金會兒童人權記者會,呼籲關注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冬首重呼吸道保健! 醫曝居家防過敏原1環節不可少
▸年紀輕輕就洗腎!多囊腎併發症多 新型口服藥延緩病程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