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戶外戴口罩政策即將放寬! 重症醫:脫罩前謹記「6個知道」
隨著疫情趨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將調整口罩政策,將在12月1日(四)開放「戶外免戴口罩」。對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提醒民眾,國人希望盡早回歸正常生活,雖期待口罩逐步解禁,但口罩政策放寬,並不意味著個人防疫也該跟著鬆綁。
黃軒醫師表示,在第一波口罩政策鬆綁後,有「6個知道」民眾必須了解:
1. 「高風險地區」在哪要知道。黃軒醫師指出,通風系統較差、擁擠、限制在狹窄空間內,最好還是戴上口罩,因為當下個人正處於傳播病毒的高風險狀態。指揮中心也坦言,年底聖誕、跨年活動居多,對於口罩政策需要謹慎應對,避免傳播鏈擴大讓確診數暴增。
2. 家人/同住者健康狀態要知道。自己與親人或同住者,是否已有完整的接種,包括年輕族群施打3劑、長者或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群施打二價疫苗。如果沒有完整施打疫苗,在未配戴口罩的狀況下,染疫風險更大、且傳播給親友或家人的機率更高。
黃軒醫師表示,口罩解禁後務必了解自己與家人的免疫狀態,包括過去是否確診、是否接種疫苗、疫苗接種間隔多久,以及對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心肺疾病等)的承受能力為何。
3. 大眾運輸內染疫風險要知道。在交通運輸工具內,人們仍可能在車站、車廂內咳嗽或打噴嚏,尤其在通風不良的捷運車廂中,更容易使新冠病毒傳播。如果通勤時不確定車廂附近的乘客是否因確診新冠而咳嗽、打噴嚏,起碼應該戴上口罩、保護自己的健康為主。
4. 新冠病毒的長期存在性要知道。考量到Omicron病毒的傳播性,以及新冠病毒將「長期存在於世界上」,黃軒醫師表示,短期內人類可能無法阻止接觸到病毒,但仍可以透過戴上口罩、勤洗手等良好防疫衛生習慣,以預防確診的風險,更可以經由接種疫苗將中重症風險降到最低。
5. 呼吸道感染病毒威脅要知道。黃軒醫師表示,即使目前可以拿下囗罩,也不代表存在於周遭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就會消失,如鼻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等,容易透過人類呼吸道黏膜接觸導致身體病變。另外,上述病毒的共同點皆為透過「飛沫傳染」,因此在生活中戴口罩、勤洗手,都是良好的防疫衛生習慣。
6. 「單向防疫」的重要性要知道。黃軒醫師說明,如果公共場合中其他人都不戴口罩、而自己有戴,對於防範新冠病毒入侵呼吸道,仍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就算口罩政策鬆綁,於特定場所聚會或處於室內空間時,單向防疫(Single Way Protection)措施仍可以發揮作用。
去這些場所口罩先別摘! 參與「3大活動」防疫更要做足
最後,黃軒醫師也提醒民眾,年底適逢3個重要事件,涉及人流移動、人潮大量聚集。即使防疫政策逐漸鬆綁,民眾參與活動時仍須戴好口罩,並遵守社交距離、勤洗手等防疫措施:
1. 出國旅遊:自10/13號起,針對國內入境旅客開始實施「0+7」政策、防疫旅館全面退場,且入境後只要持2天內的快篩陰性證明,自主防疫7天期間可自由外出。國界開放意味短時間內,皆會有一定的大量人群聚集在某個旅遊勝地,民眾需特別小心。
2. 年底選舉: 11/26日適逢台灣地方首長選舉,期間有許多造勢大會的活動;再加上投票日人潮匯聚於投票所,容易造成交叉感染、隱形傳播鏈擴大。
3. 年底節慶:例如聖誕節、新年假期,民眾容易有「報復性慶祝」的心態,且聖誕與新年活動幾乎都是以「大型群眾集會」為主,參與時不僅得注意人身安全,也得確保口罩配戴完整,切勿露出口鼻以防病毒上身。
資料來源:
《疫情後的大型群眾集會》 - 黃軒醫師
《 口罩放寬後,你需要知道什麼?》 - 黃軒醫師
延伸閱讀:
居家快篩有「偽陽性」疑慮? 研究:同時捅「2部位」提升篩檢準確度
長新冠又有新症狀? 重症醫示警:「躺平後起身」易頭暈、心悸、冒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