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國研院國震中心翁元滔副研究員、國研院林博文副院長、內政部營建署吳欣修署長、國研院國震中心周中哲主任、國研院國震中心柴駿甫副主任、國研院營運推廣室張龍耀主任。(圖/國研院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竹科報導】
地震一直是台灣最主要的天災之一,為建設台灣為韌性國家,國科會大力推動防減災科技研究,並積極督促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升耐震設計評估與補強技術,進而提升國家整體耐震能力,打造耐震永續的家園。
▲國研院林博文副院長致詞。(圖/國研院提供)
為確保工程品質,我國所有工程均需依據政府所頒布的規範進行設計施工,因此檢討與修訂建築物耐震規範,是全面提升結構耐震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國研院國震中心從2005年起,開始主責協助內政部檢討修訂建築物耐震規範,歷經2006年及2011年兩次修訂,在間隔11年後,新版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已於今年10月正式上路,此版規範融入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將有效提升我國建築物耐震能力。
▲內政部營建署吳欣修署長分享合作心得。(圖/國研院提供)
新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主要修訂的重點有四:提升鄰近斷層區域耐震安全、改善軟腳蝦建物耐震能力、精進土壤液化圖資與抗液化設計、確保隔減震元件設計品質與效能。
當斷層錯動引發地震時,鄰近斷層區域常因斷層錯動而產生地表明顯位移與激烈的晃動,相較於遠離斷層區域,更易對建築物造成強大的破壞,這是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廣被學研界重視的現象與課題。
▲國研院國震中心翁元滔副研究員簡報。(圖/國研院提供)
國震中心仔細分析台灣各已知活動斷層的影響範圍及其可能對鄰近區域造成的破壞,於新版耐震規範中,調整鄰近活動斷層區域之耐震設計要求,以確保建築物可以耐得住「近斷層效應」。以旗山斷層為例,在鄰近斷層區域依新版耐震規範設計之新建建築物,其耐震能力約可提升20~30%,可有效提升建物之耐震安全,而工程造價成本僅增加約5%。
自2006年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首次納入隔震與消能元件設計篇章後,隔減震元件就大量應用至建築工程設計中。2009年在台灣已出現含隔減震設計的建築物約80棟,到2022年大幅增加到1,000多棟。然而隔減震元件的品質與效能是否達到設計要求,須經適切的性能測試程序加以驗證。新版耐震規範中針對隔減震元件的性能測試與品管程序,訂定更嚴格而細緻的規定與要求,以確保隔減震元件的品質與效能,使其在實際應用上能發揮出應有的效能。
國研院國震中心希望能透過耐震設計規範與相關法規的更新與修訂,讓新建建築物能符合「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之耐震要求。國震中心未來會持續強化精進建築物耐震規範修訂工作,協助內政部打造出能有效守護台灣居住安全的耐震設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