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楊德遠》五穀宮的漢人與平埔族開拓史

愛傳媒/ 2022.11.12 13:25

楊德遠》五穀宮的漢人與平埔族開拓史

楊德遠》五穀宮的漢人與平埔族開拓史

【愛傳媒楊德遠專欄】三義是深山僻遠之區,在官方文獻出現較晚。加上編寫三義鄉誌、苗栗縣誌的作者,都是以苗北的人士居多,故他們的思維,三義的開發是順著西湖溪由北向南開展。

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沒有人由后里往北開拓?這個在三義《五穀宮誌》,終於找到答案了。

韓茂傑主委表示,地方耆老說,五穀大帝香火於清乾隆初年1780年左右,由居住在后里十三庄羅姓家族最早進入三義開墾,因此把自大陸帶來的守護神五穀爺也帶來三義,安置在松崗嶺風水最佳寶地,即今日的建中國小。

因此三義的五穀宮,也成了苗栗縣最老的五榖宮廟。此一羅姓家族,即是歌星羅時豐的家族,因他們家族現在還是要回后里十三庄掃墓、拜阿公婆。

後來部分族人把土地賣給李騰華後,遷回了后里。

這段述說,可以和官方紀錄巴宰族開拓鯉魚潭的紀錄相呼應。

據文獻記載,清雍正年間有「淡水廳貓狸堡三叉河庄」的封域,但真正開墾則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潘大猷入墾南端,聚居於鯉魚潭一帶,現在鯉魚潭村「番仔城」,相傳即是當年潘氏之部落所在地,同時另有少數廣東客家人也進入雙連潭、拐子湖及魚藤坪等地,過著狩獵、採樟、伐木及防阻原住民襲擊的生活。其間,亦有羅芳華、李文禮及張衍岳等陸續開闢三叉河(廣盛村老街)一帶。

所以,住在后里台地的巴宰族人1762年往北開發鯉魚潭;另一方面1780年住在后里台地的羅姓客家人,則北上開拓三叉庄,這是並存的事實。羅姓家族是最早進入三義開拓的家族,這個年代,比南下的各氏族更早進入三義進行開發。

 

作者為教育博士,國小校長退休

 

延伸閱讀:楊德遠》一聽入魂——苗栗鐵道自行車路線的文史解說1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